English

探索新的学校制度

2004-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教育制度的改革目前国内涉及的范畴大多限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政校分离、法人独立、产权明晰、利益分配等等。在社会转型期,这类改革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实体,如何使制度改革能更有效地为提高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力度大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

学校(简称“央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学校,坐落在深圳市的“都市田园”华侨城。它是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的“试验田”。2002年创建以来,一直以其“科研型”学校的特色成为了解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窗口。听说“央校”今年在校内制度改革方面用“六部一中心”代替了中国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校办、总务处等设置,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记者前往该校进行了采访。

弃旧图新为哪般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几乎就没停止过。一些成为过眼烟云甚至留下一系列后患的“改革”举措,往往不是因为为新而新,脱离实际条件;就是不顾国情,生吞活剥外国经验。因此,“弃旧图新为哪般”就成为记者首先关心的问题。

李庆明校长说:“学校制度的建设,应该顺应学校的本质。学校是什么?不是政府机构,不是企业,学校是课程研发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儿童文化中心,教师文化中心。学校制度应基于保障和促进学校这些功能的发挥来设计。传统的教务处、学生处、德育处、科研处、总务处等等,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对上级的教育政策、课程计划的执行,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事务性、规范性的管理。虽然这些功能都必不可少,但行政味道太浓,不利于激发学校内部的探究活力,不利于实施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中央教科所的实验校,它的办学理念是 学生自主、教师自主、学校自主 。也就是说,学生应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教师应拥有对课程、教学的创造权,参与学校管理的发言权;学校则应有办学的自主权。我们之所以要创造新的学校制度,也是希望从制度层面为这些理念的实施提供保证。”

区别不仅在名称,更在功能

“央校”新制度的内容就是用“课程研发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生活指导中心”、“教师文化中心”、“少儿文化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校务部,代替传统的教务处、德育处、科研处、总务处等设置。

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张忠义老师是参与新制度设计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强调说:新机构与传统机构的区别不光是名称,最主要的是功能。拿教学实验中心来说,它改变了过去教导处在教学管理中只注重规范的一面,而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反思研究,为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难题提供指导。

课程研发中心是新制度的一个创造。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和拓展教材和学校教育的外延。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金松老师告诉记者:“中心”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商业场所、网络世界、娱乐设施,开发出适合各学科教学的电脑软件、实物、书籍、基地等资源,供各学科教师备课时选用;教师自主开发的优秀文本、课件,通过课程研发中心的收集和推广,也可以让大家资源共享。

记者感到:有了这个“中心”,被实验区绝大多数学校视为“老大难”的“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在这里由于不是靠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学校的专设机构来解决,结果迎刃而解。

生活指导中心的建立为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情境性的人格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中心”的陆平老师与我一边在如诗如画的校园中徜徉,一边给我讲述了不久前,在前面那块大草坪上开展的活动。原来,为了援助一位家境贫寒,母亲得了重病的同学,生活指导中心设计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那一天,全校同学从家里带来自己多余的玩具、衣服、文具、书籍,在大草坪上摆摊设点,向老师和同学们推销自己的“商品”。为了提高“销售额”,孩子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有的搞“买一赠一”,有的搞“消费够额抽奖”,还有的在摊位上拉出横幅“请献出爱心给这位可怜的母亲”……引来附近的不少居民也参加了义买。那天孩子们将销售所得的两万多元,全部送到了那位母亲手中。

虽然这类活动在别的学校也可以举办,但是“中心”的老师们认为,有了机构和制度的保证,这样的活动就不会是偶然的。中心还设计了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生计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活动。

“教师文化中心”将许多学校的教师培训处和科研处合二为一。不过,它开展的是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科研”。例如,它为教师组织沙龙、论坛、读书会、文化观赏活动、专家报告会;按期出版学校的一刊一报,即《都市田园学校》季刊和《校园牧歌》报;李庆明校长说,在课程改革中,不少地方提出教师应成为“研究型”、“专家型”,但他更主张教师应成为“文化型”。他不赞成单纯强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认为,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他说:“有一支文化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智慧、有情趣、有气质的学生。”

记者看到,一报一刊中刊登的,不是老师的专业论文,而是反映他们情感和哲思的散文、随笔、故事。看得出,“教师文化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机构,而是“央校”老师们丰富生活、切磋学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文化共同体。

此外,“少儿活动中心”(下设少儿文化书院、少儿科技学院、少儿艺术学院、少儿体育学院、少儿外国语学院)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主动选择的机会;“后勤服务中心”和“校务部”为保证学校各部门的运作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

新制度的一次成功演练

采访中,我与李庆明校长有一个共识:让知识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像春雨般潜入孩子的心田,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多年来协助全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开展情景教学实验的李庆明,一直设想把情景教学从课堂扩大到校园,扩大到师生的整个生活。形成一种高雅、活泼的教育情景文化。学校新制度建立之后,历时两个月的融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春之声”活动,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演练。

整个活动设计分为“文化阅读板块”、“综合活动板块”“教学教研板块”。

在“文化阅读板块”中,课程研发中心组织师生收集资料,编写了以“春”为主题的,适合各年级使用的,包括诗歌、散文、故事、自然知识、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校本教材,学生人手一册。教学实验中心规定用早读或课外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背诵,并举办诵读比赛和知识竞赛,大大拓宽了学生关于“春”的文化视野。对比一些学校“课改”后,为了追求“活”的形式,往往忽视必要的文化学习和知识积累,一味让学生“讨论”,从而使“讨论”流于“低层次交流”的情况,“央校”对这一环节的落实,有力地纠正了这一偏向。

在“综合活动板块”中,生活指导中心组织学生参加3.12植树节活动,“小动物饲养角”科技探究活动,“春日私语”征文活动,“寻找春天”踏青活动,还组织学生围绕春天的主题制作网页动画,编辑电子小报;少儿文化中心举办“放飞身心”体育节,“春天的咏叹”艺术节,以及“春装设计”比赛,“春天的剪影”绘画、书法、摄影展……这些异彩纷呈的活动,把学生带入了节日般的欢乐中。

在“教学教研板块”中,教学实验中心组织教师通过改编、重组、拓展、新编等手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与“春”相关的课程资源;17节“春之声”学科文化展示课和《“春之声”情景研究课案例集》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得到一次很好的磨练与提升,受到众多专家、家长的热情赞扬。

李庆明校长认为,从“春之声”活动可以看出,新的学校制度在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应。

是“扬弃”不是“抛弃”

中国现行的学校制度毕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许多受到国内外肯定的东西,那么其制度的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央校”是怎样理解他们的新制度与传统制度之间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呢?这也是记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和李庆明校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致认为:对于传统的学校制度而言,“央校”的新制度是“扬弃”而不是“抛弃”。除了创新的一面,新制度在继承传统制度的规范管理、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等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它的功能。新制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将传统学校制度中的精华和时代对学校制度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扎根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科学制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