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现代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2004-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王光荣 李志伟 我有话说
编者按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大重要战略。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如何体现三大战略,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加速科技发展,用现代科技成果造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这是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报记者在北京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部分院士。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我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要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更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到先锋作用。

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他说,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最忌讳的一件事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写上去,每位参与做规划的科学家不能只站在自己学科发展的角度,不能想着把自己学科领域里每个细小的方向都写进规划。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冷静分析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炼出关键的科技问题,然后把这些关键的问题写进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这一重要精神。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李廷栋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从资源环境角度讲,我们应该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我们这些从事资源环境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今后很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如何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中,关键是要突破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科学问题的障碍;如何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先进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开发深层的矿产资源。

制定高质量科技发展规划,促进科教兴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广大院士的共同心声:“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制定一个高质量的科技发展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国家863计划倡议人之一、两院院士王大珩告诉记者,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他认为,正在制定中的规划体现着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审时夺势、寻优勇进的科学精神,将会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院士至今难忘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他说,那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规划,它对国家整个科技力量的布局,国家重大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以后“两弹一星”成果的出现,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谈起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他说,要注意科学与技术的差别,对科学发展的规划不要太细,对自然科学在经费上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他希望这次规划能像1956年那次一样,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回顾了新中国历史上的7次科技规划。他告诉记者,这次规划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涉及的面最广,确实比较全面。但是还应该进一步凝炼,在如何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实现重点突破,更好地起到推动带动作用方面下功夫,凝练出更为突出的目标。他特别指出,这么庞大的一个规划,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它的落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要集中全面的力量,来实施中央的要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国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院士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的本身就体现着人才强国战略。

自从2003年6月制定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科技界、经济界和管理界共有2000多名专家参与了20个专题的研究。这里群贤毕至: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主持“科技发展总体战略问题研究”,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掌舵“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领衔“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不仅如此,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国家还广开言路,让全国的有识之士都参与进来。

中科院院士杨福愉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第16个专题就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其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向。把人才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足见党中央和政府对人才的重视,是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在了实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国家首次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把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武胜说,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将为我国的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完善的科技环境,这无疑将有利于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回国工作。美好的前景让大家欢欣鼓舞,可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杨福愉院士说,要在政策中体现把科技发展放在首位的观点,加大对科学的投入,这样才更有利于基础科学人才的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说,高素质的人才是从实践中磨砺来的,要给青年人机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个人的贡献在科技发展中固然重要,但科技发展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更需要集体的协作,要教育我们的青年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