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车展三大看点

2004-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通用别克概念车

尽管经历了分分合合之争,2004北京国际汽车展最终还是合为一家,并将于6月10日至16日在国际展览中心和农展馆举行。据主办方介绍,本

次展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车展,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公司报名参加,展场面积近11万平方米,预计观众将达到40万人次。

除了可以想象的异常热闹场面外,北京车展还带给大家很多猜想。

看点一:国内外大集团豪华对阵

国内外汽车企业纷纷以集团豪华阵容集体亮相是此次车展的一大特点。

从国内企业看,一汽将携红旗、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夏利等19款乘用车新品进驻展场,向世人描绘“第一汽车”的发展宏图。东风将率领东风有限、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武汉)公司、东风悦达起亚和东风柳州汽车的10款乘用车参展。上汽集团将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汇众、上海通用五菱、延锋伟世通等整车和零部件合资企业共同参展。

国际方面,多家著名公司创下参展之最。福特汽车将联合公司7大相关品牌,全线出击,占据国际展览中心2号与3号馆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独立展馆,突破福特历年参加中国车展的记录。梅赛德斯 奔驰将有21款产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作为奔驰品牌延伸的迈巴赫也将出现在奔驰展台,与中国公众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次车展是迄今为止奔驰在中国投入力度最大的一次。宝马集团将展出超过20部汽车和五辆摩托车,展出规模也为历届参展之最。

无论展位最终费用是多少,北京车展无疑是以巨资打造的无硝烟的战场,在采访中,记者也可以感觉到各大汽车厂商对车展的重视。但在这场“战争”中谁将最吸引观众目光,答案只有等待车展落下帷幕之时了。

看点二:“今日车”“明日车”争风

北京车展区别于世界5大车展的一大特征是,全面反映了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与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被业内人士称为“6加3”的9个世界最大汽车集团分别与中国的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并不断推出新车。

在这次车展上,又有一批即将在中国生产或上市的“今日车”隆重推出。上海大众的小型多功能车途安,东风系列的天籁、东风悦达起亚嘉华、东风标致307、上海通用的第一辆豪华轿车凯迪拉克以及将在北京生产的奔驰E级和C级轿车等都将在车展亮相。传说中的两厢飞度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一些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车也将车展作为它们首次在中国亮相的最佳地点。在车展上将看到的克莱斯勒交叉火力,被寓为象征着克莱斯勒品牌的未来,将于今年下半年进军中国市场。参展的世界汽车巨子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纷纷拿出代表自己研发能力和品牌形象的概念车和高端车型参展。梅赛德斯 奔驰透露将有一个神秘车型献给中国观众,法国雪铁龙公司将展示的概念车是C AIR DREAM。劳斯莱斯、宾利等超豪华轿车和小巧精致的MINI敞篷车、F1赛车、各种大型客车、卡车等商用车、专用车也将在车展上一展风采。

“世爵”C8双12S、宾利GT、福特的阿斯顿・马丁等名字如雷贯耳却很少有机会与中国消费者谋面的车也将与观众见面。

业内人士总说,与国外著名的车展相比,中国的车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北京国际车展到底应该是现实型的还是技术领先型的,就要看“今日车”与“明白车”谁更受青睐了。

看点三:电子门票两地展馆

在国展和农展馆同时举行是此次车展的一大特点。据介绍,国展将以轿车、SUV等乘用车为主,农展馆则主要展出卡车、客车等商用车以及零部件。

为了使车展办得成功,主办方在改善展馆条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特意出资600多万元在国展里新建了两个临时馆,面积为7800平方米。同时,也在农展馆花了100余万元修建了4个临时展馆。

但一个展会同时在两个地点举行,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程序。观众在一个展场参观后,必须保留参观票,否则将影响进入另一个展场参观。据介绍,主办者将开设国展和农展两个会场之间的往返免费班车。在国展周边将设立4个固定停车场和6个临时停车场,能提供4000个停车位。在售票同时,将向购票者免费提供停车证,在临时停车场到展场之间设立往返班车。但考虑到车展期间的交通状况,主办单位还是希望观众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展场参观。

使用电子票证是此次车展在形式上的又一大特点。为配合首次使用电子门票,国展中心对原有展馆进行了改进,投入近千万元,对“门禁系统”进行了改进。

主办方特别提醒观众,本届车展的参观票内含隐形防伪信息,设置在展会观众入口处的电子检票设备可以精确地识别票证的真伪、是否使用过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单凭肉眼是不易识别的,观众一定要从合法渠道购票。如果从非指定渠道购票买到假票被拒绝入场,主办方将不承担责任。由于电子门票的特点,主办方还一再指出,观众必须严格按照票面标明的参观时间参观,并参阅参观票上和展会入口处告示牌的说明进出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