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办学层次 建设研究型大学

2004-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倪峰 我有话说

郑小波,男,生于1957年9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6月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后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从事植物病理学博士后研究,1998年7月起任南京农

业大学副校长,2001年11月任校长。近年来主持国家973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奖励,并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抢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今年10月,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将迎来90周年校庆。近日,该校校长郑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90周年是南京农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今后的办学中,我们将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内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制定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郑小波认为,南京农大确立向研究型大学目标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他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农业高校为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精英人才,产出大量高显示度的农业科技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排头兵和农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前瞻性,必须高度关注‘三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建设研究型大学,努力抢占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在谈到迈向研究型大学的可行性时,郑小波告诉记者,南京农大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拥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校的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四年制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先驱,也是我国农科研究生培养的发祥地。南农在1954年就被当时的政务院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在1996年又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行列。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44个博士学科专业、64个硕士学科专业,并具有兽医博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等5种专业学位授予权;有教授、副教授500多名,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个。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对中西农业文化与科教的熟稔,深厚的人文与学术积淀,是学校迈向研究型大学独具的宝贵财富。

研究型大学无疑代表着高水平与高层次。郑小波认为,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两个最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而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关键是要有一流的学科和师资作支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农大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将以注重本科教育、狠抓教育质量、促进学科交叉和培养优质师资为立校之本,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化优势学科、多出研究成果、塑造名家大师为强校之路,大力实施“研究生优先发展战略”、“优势学科集群发展战略”、“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杰出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加速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计划到2014年建校100周年之际,使在校研究生总数由目前的3500人增加到7000人左右。

用特色和优势锻造核心竞争力

郑小波坦言,建设研究型大学也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撑,由于单科性校名和社会对农业的歧视与偏见,导致农业高校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发展资金长期不足,这意味着南京农大在向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并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针对目前一些院校通过扩大规模筹措办学经费的现象,郑小波校长的看法是,一个学校的层次和水平与其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要有特色和优势,这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根据这一理念,郑校长提出,南京农业大学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一条“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以提升内涵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