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推进自考信息化建设

2004-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成火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以来20多年的实践证明,自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迄今,全国共培养本、专科自考毕业生550多万,在籍考生2000余万。但随着事业的发展,自考

中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一是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支持体系,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困惑时,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广种薄收”;二是由于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考风考纪形势严峻,惩治考试腐败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三是自考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社会化教育,且规模宏大,与此相比,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长期滞后,管理的技术含量亟待提高。在现有的体制下,自考要扬长“补”短,提升管理水平,继续谱写辉煌篇章,必须充分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自考信息化。

自考信息化重点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学习层面――注重学习过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学习支持体系。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包括网络课件、学生提问与教师答疑专区、电子图书馆与阅览室、网上仿真实验室、信息中心、电子档案查询中心、学习资料超市、自我评价中心、限时休闲吧等内容的远程虚拟校园,并以CD―ROM、DVD、电话等作为辅助,形成自考电子学习支持体系,以解决自考生学习难问题。根据当前实际,首先可从网上答疑和课件自主学习开始,以双向异步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帮助自学者答疑解惑,然后,逐步向交互式视频点播教学发展,以适应自学者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通过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扩大自学者知识面,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从中感悟自考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考试层面――科技治考,建立一个从“进口”到“出口”全程信息化管理与监控的现代考试体系。这一层面包括改革报考方式,推行网络、电话、光电阅读等多种途径并存、远程和现场兼顾的报名方法;提高身份识别能力,综合运用数码摄像、IC卡、指纹及笔迹识别等防伪技术,并延伸到毕业证书、电子注册的管理之中;通过开发计算机智能命题系统,建立标准化题库,提高命题科学性,并逐步实现试题编制、试卷生成、排版印刷、统计分析一体化;建立远程、网络化监控系统,实现对不同地区考场和保密室的异地跟踪,确保考试安全;推行网上评卷,控制评分误差,提高评卷效率,确保评卷公正;提升毕业生审定管理水平,开发计算机毕业生审定辅助系统,实现高校、市地和省考委三方异地同步验审;探索无纸化和网络化的即时考试,满足社会对考试方式的不同需求。第三、办公层面――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自考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是一个泛概念化术语,这里所指的办公自动化是除第一、二层面外日常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考试计划(课程)编排、考场编排、成绩处理、转考系统、统计分析、助学管理、教学媒体资料管理、财务管理、文秘档案、远程可视会议、公文电子传输、信息发布等。

为了搞好自考信息化,当前要着重作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切实加强统筹。自考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自考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整个自考系统的积极性,依靠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才能把信息化工作做好。为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国家和省两级管理部门要共同对自考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认真研究制定统一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确定信息化工作目标计划。各省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突出重点,分期分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和合作,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广泛的教学考试信息传送和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第二,要确保“两个”到位。一是确保资金到位。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相关经费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足额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否则,自考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二是技术力量到位。信息技术是高科技技术,专业知识要求高,在推进自考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有效地解决技术力量问题。联系当前实际,技术力量主要依靠三方面:(1)引进专门技术人员作为信息化建设中坚力量。(2)聘请高校等有关单位专家作为兼职技术人员。(3)技术服务社会化。在市场化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全由自考机构自身“独揽全包”、搞“小而全”的做法已经落后,而是应根据专业的分工,以互惠互利为准则,通过适当的合作模式,实现自考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如涉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网络维护、服务器托管等)的社会化。第三,要注重制度建设。规范信息管理工作,制订自考信息管理准则,建立和完善数据备份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确保自考信息的畅通和安全。第四,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发展性与稳定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等关系。信息化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然而,信息化又毕竟是具体的,是分步实施、分期推进的。此外,还应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五,要建立必要的培训与评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少数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信息化不仅与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而且更与普通工作人员相关,因为信息化的中心内容就是针对普通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况且,目前可以说正是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欠缺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必要的培训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方面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