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

2004-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全有 我有话说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润生、马亮宽合著的《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一书是一部扎实的学术专著。

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第二十镇等革命官兵为主体在滦州发动的重大

革命事件,该事件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清王朝的瓦解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重心主要在南方,史学界自然把南方辛亥革命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发生在北方的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等等此类事件重视不够;当然,有关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的第一手资料甚少,且整理、出版跟不上,也是一大原因。因此,学界对该事件的探讨,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其史实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才逐渐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先后有几篇相关论文面世,综论辛亥革命的论著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该事件研究的薄弱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从这个角度看,《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一书的出版,具有相当的开拓性色彩,引起学界的关注,也是十分自然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对滦州兵谏的评价受传统影响,将之定性为受梁启超等人的操纵而进行的立宪运动,是“妄想以立宪引诱人民脱离革命,进而消弭革命,以求满清王朝苟延残喘。”(梁旭毅、吕通澄:《从滦州兵谏到滦州起义》,《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韩锋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59―63页)中《武昌起义后在京党人活动》一文。对此,作者从原始资料的解析入手,指出其破绽所在:首先,梁启超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通缉,一直居住国外,根本没有回国,不可能在国内召开这类会议,更不可能草拟宪法一十九条,先经载涛过目,“才出任公密付敬舆”;其次,张绍曾所上奏的奏折和十二条政纲,已经公布,清资政院将张绍曾的十二条政纲加工改造,形成十九信条公布,张绍曾很快致电清廷,对十九信条进行驳斥,强调十九信条与他所上十二条政纲“适成反对”,违背了他的原意,两种原始资料已经面世,史实清楚;第三,张绍曾上奏十二条政纲是在短时间没完成的,更有力的证据是亲身参与其事的第二十镇司令部秘书的记载:《第二十镇响应武昌起义纪事》(《武汉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56页)。其奏折和十二条政纲从起草到公布时间很短,不可能经过梁启超、载涛等人过目;最后,从以后张绍曾与载涛等清宗室权贵的往返函电中可以看出,事先载涛等人根本不知道此事。通过对材料的精准分析,作者厘清了梁启超与滦州兵谏的关系,并进而得出结论:滦州兵谏从酝酿到实施是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目的明确的革命行动,立宪的表象掩饰下的是迂回的革命策略。虽然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此次革命在很短的时间内归于失败,但其革命的性质不容否定。

作者还指出,人们研究清朝末年的历史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所有要求立宪者不论其要求立宪的内容如何,一律归结为政治改良,而革命则一定是以武装起义为主要形式的暴力革命,实际上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凡是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的国家机器进行根本性变革都应理解为革命,滦州兵谏提出实行英国式民主立宪政体,就是想用武力做后盾,逼迫清政府立即宣布实施,从而使清王朝封建专制政体过渡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制政权。单单就此而论,滦州兵谏也是一次革命。应该说,这一理解是准确而深刻的。

《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 赵润生、马亮宽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