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高职人才得到社会认同

2004-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戴克敏,1953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大连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现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工作委员会委员、评估组专家。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从最初的不为人知,到后来的鲜为人知,再到现在的渐为人知,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逐渐强劲,但离广为人知,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些年的实践,让我们深深感觉到,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并且还得到办学单位自身的认可,才能为高职教育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如果我们画一个坐标轴,纵向轴的上端是学生和家长认知层,下端是办学单位认知层,横向轴的左右两端分别是社会认知层和用人单位认知层,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纵向轴与横向轴有一个十字交叉点,这个点既可能是各方的矛盾焦点,又可能是一个能使各方满意的支撑点,还可能是一个使各方都受益的动力点。这个点就是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若把纵向轴的上端的学生层比做冲向蓝天的宇宙飞船,那么位于下端的学校就是那个助推器――运载火箭,没有一定的实力,是很难让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遨游的。

高职教育曾一度被社会戏称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和中等教育的“发酵馒头”。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的高职教育尚未形成紧贴市场需求的办学定位和独立创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这种现象尽管现在有了较大的好转,但应该说力度还不够。要转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看法,必须要用事实说话。

比如我们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从开办高职至今一直紧密结合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特别是着重加强急需专业的建设。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是大连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我们就设置了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以适应电子信息发展的需要。同时大连也是一个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还是一个对外开放较早,日资企业较多的城市,我们适时开设了船舶、物流管理、涉外导游、房地产营销、装潢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媒体设计与制作、物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商务日语、计算机软件设计 日语方向 等专业。由于围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要求来设置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炙手可热,成了“抢手货”、“香饽饽”。

当然,目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仿佛一和“职业”挂钩,就低人一等。这也不足为奇,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被人们认识的过程。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零距离接触”,也就是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零适应期”的优势。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后,上手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由于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我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商务日语、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100%,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应该突出人本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使受教育者对从业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你要为学生就业“量体裁衣”,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以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以前办学单位往往把自己比喻成为生产者,而它们的产品就是学生,学生被市场接受了,产品也就卖出去了,这种观念已经过时。现在大家达成的普遍共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是教育服务,高校的主导市场是服务市场。形象地说,学校就是经营者,而学生不再是产品而变成了顾客,变成了消费者,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它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如果教育需求主体即学生实际所感知的教育服务水平与对高等教育的预期理想值等同甚至有所超越,那就会大大提升教育需求主体的求学满意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