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4-06-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哲学的历程

李中华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因此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和哲学

的话语系统、逻辑结构、价值取向、真理判断标准、哲学终极关怀等独特的品格和特质,并且一直以比较稳定的形态存在和发展。这一态势一直到近代方被打破,出现了中西方文化及哲学的激烈冲撞和辩争。其中,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学术思想,在多元思潮的激荡、角逐中,经历了一场旷世难遇、痛苦环生的排拒、超越、接受、容纳、调适、重组等一系列重新选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最终选择了一条在充分吸收先进文明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既不忘记本民族的地位,也不轻贱本民族的哲学智慧,经过对中国哲学的调适,使其成为新时代的理论文化资源,从而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与哲学的认同。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胡适、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贺麟、汤用彤等人即已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全球化浪潮和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的今天,中国哲学不仅应成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文化承担者,而且更应为人类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刘兵、侯强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撰文指出,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作者认为,“科学”和“传播”是科学传播的两条腿,既重视科学传播的内容,又了解科学传播的机制,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是科学传播研究的应有之义,也应当是我们科学传播研究的方向。

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

蔡?在《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3期撰文,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关于就业统计的疑问,从就业增长、真实失业水平和劳动参与率变化等方面,系统考察了统计数字的一致性问题。文章揭示了下岗与登记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按照国际通行定义计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政策建议,即用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统领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清除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从而不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与规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就业扶助政策,帮助实现转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