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文化心理 应对生存困境

2004-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旭晓 我有话说

21世纪的人类会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的“问题”: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力量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将取得空前的成就;同时,自然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文精神下滑,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科技、艺术等活动出现种种异化现象和负面效应,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充满着种种危机。因此,人类如何应对世

界的发展与进步,如何解决人类生存出现的危机、困难、困惑,就成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一书以培养提高人类全面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主张,来应对21世纪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思路。

第一,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美育与艺术教育奠定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在21世纪仍要强调实践,因为人类世世代代首先得以劳动生产实践解决吃喝穿住,然后才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一条普遍规律。人类以生产工具(发展到今天的高科技)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亦即自然的人化,是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基础,也是历史和现实文化的深刻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该书关注人类劳动实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关注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强调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牢牢奠定在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础上,保护人类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第二,该书强调美育、艺术教育同现代科技的同步共建。现代化的生产为美育与艺术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崭新的手段、设备、媒介、载体和现代化的活动场所等等。这满足了人们在超时空、超因果中的生存欲望。《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指出,从机器的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的人,又面临着数字的异化。因此,在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尤其需要强调美育和艺术教育,以全面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应对新的生存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新世纪的美育与艺术教育“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目标和构想。第三,该书把培养和塑造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为重点予以强调。数码(科技)不能代替人文,电脑不能代替人脑。决定21世纪精神文明走向的不是机器、工具,而是人类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因此,在21世纪要把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只有继续加强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塑造,才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适应科技(知识)与文化(精神、情怀)相融合这个新世纪时代特征的要求,使人的心理和精神返回到自然中去,从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权力、机器、语言异化中挣脱和解放出来,构成人类文化心理的自由享受,取得诗意生存和自由享受。

该书对20世纪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成果、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类形式审美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解决人类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药方”,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