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播撒爱国主义种子

2004-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6月30日,北京卢沟桥第一小学的学生在抗战英烈

浮雕前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解。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积雪盈顶的老人牵手一个小姑娘,在抗日英雄赵一曼事迹展板前鞠躬,两个中学生在英烈墙下伫足凝神……6月30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看到无数组平静而感人的画面。据了解,自1987年开馆以来,接待国内外观众千万人次,其中,70%是未成年人,纪念馆馆长王新华总结说 “在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纪念馆播撒的是爱国主义种子,收获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永远保持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抓住时机,整合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纪念馆不断创造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方式,踏踏实实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4年4月1日,来自卢沟桥一小和中央民族大学的近百名青少年参加了以“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活动启动仪式。活动开始至今,已经接待了3万多名大、中、小学生。

“教育活动要永远保持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抗战纪念馆说到做到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活动还没结束,接着就开辟了“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活动,为孩子们提拱了更多的参与内容,学生们亲自演英烈,讲英烈,在演和讲的全过程中感动别人,感动自己,教育自己。

紧接着,北京大学与抗战馆共建国防教育基地暨抗战馆“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实践基地”,首场演出于4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的教师和同学踊跃参与……“实践基地”还登上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舞台,每每有数百人参与。

首场演出后,抗战纪念馆将在今后5个月内分别开展抗战影片展映、演讲、临时展览推广、革命诗抄联展等活动,力争实现参与的学生能够“听一场抗战演讲或看一部抗战电影,唱一支抗战歌曲,写一首革命诗句,演一位抗战英雄”,从不同侧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文物资源与教育资源共享

抗战纪念馆于2002年8月1日第一个对全国 含港澳 中小学生免了参观费,然后又向参观者免费发放内容丰富的宣传手册,给观众提供多方面的抗战知识材料,让观众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怎么样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就怎么样办。

2002年,抗战纪念馆成了北京市中学生的业余党校基地,2003年进一步拓展到了大学校园。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和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陆军航空兵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16所高校签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书,实现了教育资源与博物馆文物资源之间的共享,赋于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

为了配合好来抗战纪念馆搞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讲解员们周末在家都在练习解说辞,不到滚瓜烂熟绝不罢休。来这儿的学生一天比一天多,仅门头沟教委两天内就组织了3000多名学生参观,馆里的工作人员就帮助他们协调参观流程,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学校共享博物馆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北京立新中学,北京二十中在抗战纪念馆组织团日活动使学生们永远也忘不了:在英烈墙下颂扬英雄,同唱抗战歌曲,表达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决心。

“理想之歌――党课进校园”

2003年4月8日晚上7点,北京交通大学5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所有的人都在屏息聆听一场特殊的党课。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赵一曼、左权等抗日英雄的事迹,讲述他们在战争年代表现出来的友情、亲情、爱情,讲述他们的崇高理想……同学们一个个感动地热泪涔涔。讲解结束了,掌声四起,久久不息。

这场讲演叫“理想之歌――党课进校园”,是抗战纪念馆推出的一个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已经在北京几十所学校“开了课”。每堂课结束后,馆里都能收到校方的感谢信或同学们的感想。有个同学建议,教育效果这么好的党课,不仅要办到北京的学校去,还应该办到全国去,搞一个爱国月巡回演出;有个同学提出可以把历史照片做成flash动画,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更容易让人接受;有的同学还寄来了配乐演讲随想,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抗战纪念馆馆长王新华说:“我们要把这项活动推广到首都高校和中学去,让学生们不出校园就能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我们将要进行振奋民族精神的胜利教育,以增强未成年人的民族自豪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