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办学治校的水平靠什么

2004-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警工程学院院长 何虎 少将 我有话说

院校担负着为部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发展创新军事科学技术和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重大使命,这不仅是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制约部队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院(校)长作为院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全面建设的领导人,如何履行好职责,为武警部队培养忠于党和人民的高素质现代警官,是需要长期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始终围绕院校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任务,牢牢把握办学治校的方向,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育人环境。

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基地,更要认清高素质人才在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以教员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构筑高水平的人才群体,依靠专家治校办学。

一是要加大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对一所院校来说,有没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是衡量院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充分用好军委、总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大胆借鉴军地院校的成功经验,加大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我感到,在人才引进上,关键是要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优厚政策。这几年,我们通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对接收、调入的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发放8000元的安家补助,博士学成回院工作的落实“五个一”优惠政策(安排一套师职住房,安装一部电话,配备一台电脑,发放一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为有科研立项的人建一个实验室),先后引进硕士生35名,留住博士生10名,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学院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制定了《教员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和《跟踪培养新世纪人才暂行办法》,设立1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实施“内部造血”工程和“造就名师”工程。采取送学深造、支持教员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途径加强人才培养,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目前,教员队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2%。围绕我们提出的教员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忠诚、勤学习、常调研、善总结、勇创新、树形象),通过代职锻炼、参观见学、以老带新、开展评比竞赛、举办教学法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着重提高教员授课的七种能力(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自身影响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教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探索教员队伍管理的有效机制。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增强教员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强教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员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满腔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负责的精神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师表形象,以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感召学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另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通过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教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特点规律,结合学院实际,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管理办法,把教员的思想表现、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实绩与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立功受奖等切身利益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了“能者有活力,平者有动力,庸者有压力”的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广大教员的工作热情。制定出台了《教员业务资格标准及认证办法》、《教员授课评价标准》、《教员教学工作量标准和计算办法》及《教员晋职评优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实施办法》。

三是要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专家教授是教员队伍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办高水平院校,出高质量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教授队伍。院(校)长要坚持走依靠专家教授办学治校的道路,把专家教授用活、用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学术权威作用以及在院校建设中的磁石和辐射作用。到院校后,我坚持经常与专家教授谈心,虚心听取他们对院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择优选拔具有领导才能、学术水平高的优秀中青年教授到各级教学领导岗位,委以重任。1999年遴选的6名中青年教授,目前全部担任了教学岗位的领导。建立完善了以专家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委员会和教学指导组等组织机构,发挥他们在教学组织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等专业性强的事务性工作,由专家把关决定,树立专家教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权威性。专家教授作用的发挥,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员队伍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