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赋予科学技术史文化功能与精神价值

2004-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在春 我有话说

科学史著作是很难写的,写好了就更难。著者既要徜徉于浩瀚的科学技术资料之中,钩沉史赜,撷要精华;又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凝炼思想,拓展视界;更要合读者之切需,给予文化的传统、方法与精神。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邹海林、徐建培二位教授编著的《科学技术史概论》(以下称《概论》)就是这

样一部既适合于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又为广大科学爱好者提供丰富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优秀著作。

《概论》在纵览科学技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溯本求源,从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经验知识的出现着笔,又以发展的目光贯通古今,直至2003年科学技术的重要发现与发明,特别是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糅进科学技术史之中,这充分体现了编著科学史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史与外史的综合。这一写作方法使读者能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从中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

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学习、研究、追求科学的人们不但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还应当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注视科学史的研究成果。《概论》在第一章绪论中,开宗明义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回顾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也许能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走向,去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为可贵的是,《概论》在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对世界贡献的基础上,又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经济结构与君主集权制,封建社会重农抑工抑商和尊古崇经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科学存在的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理论的深化与完善的缺陷,都是制约中国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尽管这些分析是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范式”看待中国科技落后原因的,但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启迪思维,授之以渔,这是教学法之要义。同样,一部科学史著作倘能使广大学生与读者在学习科学史中,从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中获得求真求实的思想方法与研究方法,比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将会获得更大的教益。《概论》在论述自然科学六大门类科学发展的章节中,通过重大科学理论的演变过程,把引导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思维方法蕴含其中,这就突出了科学史教育的要义。我们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思想实验”中,从吉布斯完成热力学与分子运动论的理论综合中,从DNA双螺旋模型借鉴X线蛋白衍射与分子生物化学的结合中,从微波背景辐射的探测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的证据中,都清晰地看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正是新科学理论的生长点。特别是第八章《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各种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这是一个自然观与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把复杂科学的研究摆在了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面前。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研究社会,将是大学生和科学爱好者今后从事研究的方向。周光召院士在论述科学史的重要作用时说,科学史能宏观地揭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具体地展现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巨大作用。我认为,邹海林、徐建培二位教授编著的这部书,体现了科学技术史的文化功能与精神价值。

(作者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学哲学委员会委员、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