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

2004-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学功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向是:以某些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同学术群体中,已经呈现出学派的雏形,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共同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和理论创新这个主题之下,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

”、“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很明显,这些取向虽然在关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宁说是相互补充的。事实上,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就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而能够协同各种研究取向的思路。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史、流变史、发展史,着重从哲学形态上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创建反映当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项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的可能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对象,即客观上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这回事;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主体,即研究者是否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这个问题在以前是不可能提出的。因为我们过去往往先验地(这里是指“结论先于研究”)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看不到或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和后继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实际存在的种种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现在已经能够正视这种差异了。

事实上,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地区国情的差异,具体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哲学思潮流派的产生和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地位的变化等多种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和特征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和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理论形态的事实,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源多流”或多样化发展的情况。这就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与它的各种衍生形态之间源与流、一与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这种哲学在创立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作为整体来说是“一”;与之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衍生形态是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基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解释,又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和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因此它可以是“多”。多样化的各种衍生形态之间可能形成互补的关系,也可能形成竞争的关系。当然,并不意味着其中每一“样”和每一“元”都是合理和正确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就是要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流变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特定理论形态,揭示其特点,以期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

关于研究的主体条件,已有学者提出并详细阐明了哲学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哲学形态是哲学的内容和形式、理论和体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形态学的实质是要在历史与逻辑、内容和形式、理论和体系的统一中对哲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做一种总体性和动态性的研究。就其过程性而言,哲学形态处于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之中,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要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进行动态的相关性探索,以哲学的视野来透视时代,并以哲学形态的变化来表现时代的变化。

运用哲学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学理依据。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有待于从理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阐发。而从学术形态上看,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学术界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打破不合理的学科疆界,理解上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所在;同时又提出和探讨了不少新问题、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基本上走出了传统教科书的体系模式,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形成之中。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切实运用哲学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历史形态,并在对这些形态进行充分研究和比较的基础上,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即反映当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这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进行,既要根据新的实践需要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握其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又要深入研究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汲取和消化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思想资源;既要具备哲学思维必须的高度和深度,又要对当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成果进行哲学升华和提炼。只有通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创建起既具有当代特征又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