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人文精神 为人类做贡献

2004-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继愈 我有话说

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适应生存环境,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比如,人类发明制造工具的同时,改变了山石的面貌;发明用火,改变了森林的原貌;发明耕种技术,改变了草原的自然生态。在人类总结他们的经验时,认识到征服自然的能力。

随着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进步,人类觉得向自然界

索取得越多,对人类的生活改善越多。

二十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飞速的进展,人类认识到对自然既有利用,又有改造,认为对自然改造得越多,对自己的依赖逐渐减弱。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至,有人设想,地球资源用完了,不必过虑,可以搬到其他星球上去。

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妄想。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必须吃掉对方的对立关系。古人说的“天人合一”早已指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关系。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研究用力较多,成果也较丰富,不免引起上述的错觉。近来,人们遭遇频繁的自然灾害,如酸雨、土地荒漠化、水质污染、疯牛病、艾滋病、各种化学污染造成的职业病和温室效应……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在给自己挖掘坟墓。

推测根源,即在于自然科学发展较快,而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进展迟缓,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于是造成了人类认识的畸形病态,出现了两种学科跛足现象。

科学是一个整体。科学知识有其完整的体系。近现代,为了研究方便,人们把研究的对象划分不同领域,分别研究。而自然界现象是综合出现交互影响的。比如,近代医学把人的生理结构分成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是为了便于观察。而人类发生的病症,单独出现时少,并发症比单一症状出现的频率更高。如高血压与心脏有关,与情绪波动、消化、气候变化以及环保、日常饮食也有关系。

人文精神,不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即使对自然界、人文素养深厚的民族,也无处不在。面对浩瀚的大海,我说它深闳博大,对高山,说高峻雄伟,其实,对海的定性,只是面积和深度,山的定性,只是高度和面积。博大,雄伟,是人们赋予山和海的人文因素。刮风,有暴风、和风;雨有喜雨、凄雨;日有烈日、煦日,这些自然物并不具备暴,和,喜,凄,烈,煦等人文属性。在文化素养浓厚的民族中,才赋予人文属性。没有生命的自然物活起来了。据社会人类学调查,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民族部落的眼里的自然物,就没有人文属性。

古人称天、地、人为“三才”,认为这三者(即人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应当深入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凭借科技手段可以增产,对产品却不懂得合理分配。武力暴力可以征服弱者,却得不到钦敬。有权势强制的婚姻,却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设施,却保证不了和平。富有可以换取方便安逸,却换取不到幸福。种种力不从心的现象,根源都出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畸轻畸重,引发的跛足病象。这一跛足病象,已弥漫于全世界,发达国家尤其严重。中国古代几千年传统文化(哲学、文学、史学)中涵有丰富、亟待开发的遗产。如能取精用弘,人文传统正可对治当今世界轻视人文,不懂人文的流行病,既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也算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世界60亿人口的一份贡献。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的全面认识的学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观、价值观,这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认识比起两三千年前的古人进展不大。孔子、老子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与今天相差极大,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今人比古人相差不太远,有些方面还看不出现代人比古人进步了多少。

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已经提出人文教化关系到天下的治乱安危。这是古人的卓识,但古人只看到少数圣人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特殊功能,认为只有“圣人”有能力,有责任来“化成天下”。我们现代人,不能等待“圣人”出来“化成天下”,而是“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自己造成的危害,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具体到我们的当前人文科学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到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因为史学给人们以具体的借鉴;文学给人们以有血有肉的形象显示,升华感情,美化人生;哲学给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人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统筹全局的全局观,使人摆脱愚昧,变得聪明。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丛书》所写的序的一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