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学校园里的“科学院”

2004-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通讯员 尹志明 我有话说

“这些柿树叶子的正面是深绿色的,反面颜色稍淡;叶子的正面很光滑,就像涂上了一层蜡,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一个个小亮点,……”“月季花有深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粉白的、金黄的、鹅黄的……红的耀眼,似一团燃烧的火焰;粉的娇嫩,像我家小表妹可爱的脸蛋蛋儿……”这些逼真如画、如诗的句子不是作家笔下的散文特写,而是

盛夏时节,我们在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红领巾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到的小学生们的观察日记。

早在2001年,有着30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的古槐街小学,在长期探索科研实验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胆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个人见解,体现个人特长的平台,成立了红领巾科学院。下设小作家研究所、OK研究所、启明星研究所、自然研究所、小百花研究所等十二个分院。红领巾科学院的成立首先带来了教学教法的变化。该校的老师们在改变照搬课本说理讲解,创新教法上展开了竞赛。教了23年语文的陆发琴老师生长在新疆,没见过冬小麦,为了给学生讲得生动、贴切、形象,她在自家的花盆里种上冬小麦。

“OK研究所”老师把英语单词编成绕口令,把韵句改编成歌剧;“小作家研究所”老师开辟了两块习作训练的平台――“小苑”文学社及《尖尖角》编辑部。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体验入手,带领学生一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一同踏青郊游、野炊,一同到工厂参观,入农户体验,一同编稿、办报。“小当家研究所”的老师则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古槐小厨师”、“古槐小名医”、“看我种得怎么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兴趣激发出的学生学习的潜能格外振奋人心。王正高同学,三年级从外校转来时是有名的“双差生”,四年级时进入“红领巾气象研究所”。在老师的辅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很快成了“科研迷”,六年级毕业时,他已是优等生和“红领巾气象研究所”的站长了。四 2 班学生刘亚启,由于是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对什么都“无所谓”,成了“问题少年”,自从被选入“红领巾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之后,他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都有了很大提高,还成为知礼仪、懂孝道的好孩子。他撰写的植物科普论文荣获省市科学创新一等奖,被评为省五好少年,还被选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和学校红领巾科学院首批“小院士”。

短短两年多时间,红领巾科学院就已硕果满枝头 在魏都区小学英语竞赛、写字比赛、综合能力展示及许昌市小学生古诗文大赛中,该校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并获得团体一等奖;红领巾气象所荣获许昌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小作家研究院有215篇作文发表于省内外各类报刊杂志上;书画研究所学生创作的78幅作品荣获中日、中新及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金奖;红舞鞋协会编排的舞蹈荣获许昌市少儿文艺汇演一等奖,其中《静夜思》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启明星研究所”的史慧同学根据四驱车的工作原理,对车模进行了改装,创造性解决了“飞车”的难题;“自然研究所”的吴明启同学制作出的“万向烧瓶刷”,解决了多种不同形状的烧瓶清洗不干净的难题。目前,这种万向烧瓶刷已推广到学校自然实验课、社区医疗站和市区防疫站等单位进行服务性使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