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情映法理

2004-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小评 我有话说

刘禹锡不仅以诗名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革新家。他于被贬任朗州司马期间作《砥石赋》与《天论》,对治国之道进行了独特的感性抒写和理性思考。

《砥石赋》共三段,首段写宝刀生锈,强调其所以如此并非只因潮气使然,长久不用才是根本原因(“岂害气所之独然兮,将久不试而然”);中段写宝刀经砥石磨砺

而锋芒重现,强调既然赋形,后终将被使用,那么一时蒙受污垢又算得了什么(“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以上两段描写显然是在以宝刀自喻,把自己遭贬的不幸喻为宝刀蒙垢,表达作者急于改变眼前“锈蚀”处境以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情。尾段更以“嗟呼”一转,整篇赋便跃上一个新的境界:

嗟呼!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武王得之,商俗以厚。高帝得之,杰材以凑。得既有自,失岂无固?汉氏以还,三光景分。随道阔狭,用人得之。五百余年,唐风如振。悬此大砥,以咙兆民……

作者以砥石喻法制,以宝刀喻人才,强调用砥石磨砺可以使刀化钝为利,以法制治理天下就能化愚为智,培养出贤能的人才。在这里,作者情动笔端,上自西周,下至汉唐,纵论古今盛衰,彰显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里,诗情与法理交相辉映,思想与艺术互动升华,显示出刘禹锡的不同凡响之处。

联系《天论》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刘禹锡的治国之道。刘禹锡是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认识法制的,他认为自然与社会(天与人)的关系是:天的职能在于生长万物,其间强胜弱的规律在起作用(“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的职能在于以法制维持社会秩序,其间判断是非善恶的原则在起作用(“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人类能够认识并改造自然;而人能胜天的关键在于法制(“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刘禹锡指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职能与规律的不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既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天命论”的唯心主义说教,又突破了以往的唯物论者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现象的局限。不仅如此,刘禹锡又进一步探讨了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剖析了实行法制的三种情况:法制畅行,就有天下人公认的是与非,守法为善的必得奖赏,违法作恶者必受惩罚(“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法制小有松弛,就会是非混淆,得奖赏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惩罚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法制完全废弛,就会是非颠倒,得奖赏的总是奸佞之人,而受处罚的总是正直的人(“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在刘禹锡看来,法制的实行与否,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只有法制畅行,才能赢得政治的清明;否则,不仅会导致政治腐败,连人能胜天也将不复可能(“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值此,我们从刘禹锡的治国方略与法理言说中,分明感受到了他那清醒、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坚定、执著的政治情怀!

正是这种特有的理性与情怀,使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仍然坚持斗争,毫不妥协。“永贞革新”的主旨在“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使法制畅行,政治清明。革新运动虽然失败,但刘禹锡时刻不忘对这两股腐败势力的斗争。谪居朗州期间,刘禹锡创作出《聚蚊谣》、《百舌吟》、《秋莹行》、《飞鸢操》等一系列政治寓言诗,通过对这群丑类的形象勾画,对镇压“永贞革新”的权宦及随之上台的新贵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谪居连州期间,当朝廷削藩部队一举攻下蔡州时,远在岭南的刘禹锡闻讯后喜不自胜,欣然命笔,写出《平蔡州》诗三首,并亲自将诗写给下属宣讲,以庆贺和宣传削藩的胜利。其中第二首诗云: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现天宝承平时。

诗的前两句以雄鸡唱晓、鼓角音平写刚收复的蔡州城,极写一种“和平”的气氛,起笔可谓耐人寻味。三四句以“老人”作见证,写藩镇割据下百姓的悲惨境遇,与前两句恰成鲜明比照。五六句以“老人”的感觉,写官军雪夜奇袭蔡州城的神速,从而巧妙地引出后两句:一个“忽惊”,道出百姓过去的悲苦无望和今天的喜出望外;一个“重现”,蕴含诗人多少盛世追怀和复兴的希望!

正是这种特有的理性与情怀,使刘禹锡能够战胜时时袭来的孤寂,进入乐观旷达、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同居洛阳,常有酬赠之作。开成二年,白居易于病中作《咏老赠梦得》,情绪消极、悲观。也在病中的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的最后二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人们所说的“诗眼”。诗人借日近黄昏却红霞满天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畏衰老,更要老有所为的情感与愿望。全诗既洋溢着一位智者的达观和自信,也充满着一名斗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刘禹锡的法制理想在封建社会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但是,他的法理思想及为实现法制理想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这种斗争所铸就的他的精神品格,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法律思想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视与借鉴。(中国政法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