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2004-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隆举 许江涛 李翔昌 我有话说

云南最早在全国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去年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力争用3 5年时间,使云南文艺创作进入全国前列;通过3 5年的耕耘,力争使全省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10%,把云南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省。

时逢石榴花开的红五月,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

主席丹增,在“三乡之都”玉溪和四季如春的昆明,两次拨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云南要吃文化饭”

“云南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这是丹增副书记在一篇文章中对发展云南文化产业言为心声的至理壮语。云南被誉为“世界民族文化聚宝盆”,而其中的文化资源则是云南最重要、最可宝贵的资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文化模式已经成型,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云南省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 “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区”,已被命名了四个民间艺术之乡。云南省文化厅编印了《云南省民间民族文化工作普查手册》,出版了《云南边地民族村寨文化丛书》。

据丹增副书记介绍,省委书记白恩培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有过多次重要讲话。白恩培书记结合云南实际明确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的落后就是文化的落后。要站在经济的高度、世界的高度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重视文化的繁荣。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是不能持续发展的。省长徐荣凯对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十分重视,《云南映象》演职员去年在非典期间,生活困难,省政府特批20万元,解决燃眉之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 2004年新增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获得国内外大奖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给予重奖。

《云南映象》新印象

《云南映象》今年3月在上海夺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蹈诗金奖等五项大奖后,于4月10日晋京公演八场,场场爆满;近一年来,创票房收入约一千万元;先后有近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6个国家元首、近百位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位驻华使节和代表观看了演出。

在第11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云南玉溪水松纸厂所属企业员工,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手持月琴,踏歌起舞,用本民族的语言触景生情演唱一首《金鸟银鸟飞起来》,引起观众轰动和评委们的赞叹,获得第四场民族组唱法总分第一名。民族组评委宗庸卓玛深情地指出 “像这样的歌手,我们应该去关心他、鼓励他、支持他,这样会有更多少数民族的孩子演唱自己的歌曲,把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下去 ”

初识丹增情弥深

记者出身的丹增同志,自1980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第一篇处女作小说《神的恩惠》,获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来自雪山之巅的报告》,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报告文学奖;评论《论藏族文化的民族特色》,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论文奖。2003年丹增发表了10多篇文学作品,刊登在《中国作家》、《新民晚报》、《边疆文学》等刊物上。丹增作为云南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副书记,他率先垂范,竭尽全力推进和促进云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赢得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他亲自担任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顾问。省委副书记、省长徐荣凯在一次会议上特别提到,丹增同志担任云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工作的总导演、总领导,领导得非常出色。

去年六月,丹增还同一群民俗学家、作家、作曲家一道,带上干粮,拄着拐杖,踏上了普查云南文化资源“家底”的长征之路,到云南中缅边境西盟佤族自治县最原始的地方调研了15天,普查了12个村庄,把佤族从生小孩、盖房子、做饭吃饭等用摄像记录下来。丹增同志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创作的歌曲《不知哪月是春天》荣获中国广播新歌奖。今年6月,在他的积极倡导主持下,“云南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在大理成功举办,被有关学者和新闻媒体称为“云南文化大省建设进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