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拓片典籍《翰墨石影》堪为大型文史工程

2004-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柯文辉 我有话说

由河南省文史馆数十位专家历经十年寒暑,从7000多件前人留传下来的珍贵拓片中精心整理出来的大型拓片典籍《翰墨石影》日前在郑州付梓。书中600余件精品皆从7000多件汉代至明清的碑帖拓片中遴选而出,汇集了铭砖刻石、画像题榜、儒典石经等十四部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既是书法瑰宝,又是珍贵的史料文献

。在懂外语比懂文言文的人多至数倍的今天,看到河南省文史馆精心编印的《翰墨石影》一书,令我惊喜不已!对河南省政府及该书主编李源河、宫大中诸位先生的历史眼光和辛勤劳动由衷敬佩!这部大书能够问世,堪称一大奇迹。

河南古称中州,为黄河腹地的明珠,七大古都内安阳洛阳开封占有其三,有二十个封建王朝定鼎嵩洛,地下文物之多居中国首位,地上文物又是亚军,碑碣墓志画像石、摩崖刻经造像难以计数。晚清作为文字狱的副产品,考据与书法上的碑学大兴,汉代以后学人无从得见的甲骨文重见天日,出土文物众多,有志革新的书法家们声讨了乌亮死板的馆阁体书风,纷纷汲取北碑风骨,面目一新。原河南省通志馆受碑学晚霞激励,重视拓片的搜集,馆藏万余件,(包括鲁、冀、陕等邻省少量作品)历经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但仍有《河南石刻拓片存目》八卷留存,著录自东汉建武21年(公元46年)至民国十二年(1923)附以待考石刻共3202种,时代蝉联,史料宏富,书法佳作林立,国内罕匹。新中国成立后省会自开封西迁郑州,因文史馆馆员多系年迈体弱专家,不想离开故土,馆址未迁,他们辛勤整理成的金石文献及碑拓三千余种,逃过“文革”劫火,幸存至今,但馆藏碑拓已遗失三千多件,有些是原石不存的孤本。鉴于拓片无恒温呵护,距拓时至少已80载,多者已逾百岁,部分作品纸已变脆易碎,虽经全部托裱,寿命亦有限,趁懂得此道的老先生们尚健在,经几年研究,选出650多件作出释文,照相缩小,由扬州广陵书社印成八册两大函线装书。老先生们不顾寒暑和体衰,一丝不苟,用民主讨论方式解决学术争议的正直学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成了功在千秋的好事,无愧一片夕阳红。

反映东汉厚葬风习的洛砖有《君子》、《大吉》、《宜子孙》、《阳嘉四年》等具民间隶书拙辣之美,和廊庙书法束带立于朝的富贵气各有千秋。反写一体更稚拙,行笔自由,长短粗细各尽其妙。还有纪年的黄肠石,(古制以柏木黄心累围棺外,木头内向叫“题凑”,后以石代木仍名“黄肠题凑”,个别石上刻有工人姓名)尽是珍品。《开通褒斜道》258里的摩崖一片天籁,神旺气息高迈,字迹美得极丑,丑得极美,天下闻名。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碑》,馆藏有明刻本,唐韩愈有诗咏及。近人方药雨作《校碑随笔》,揭为伪作,颇具说服力。馆藏《正始(241―249)石经》残石,大篆近蝌蝌文,质朴浑融;小篆虽似秦汉“王筋体”,已稍稍缩长拓方;隶书沉郁,据此可推测蔡邕书丹的《熹平(173―178)石经》的风神。多达888件唐人墓志百卉竞妍,美不胜收。武则天作《升仙太子碑》借颂神仙以粉饰自己统治的大周为盛世。亡国昏君赵佶书撰的《大观圣作之碑》则详载宋代教育制度,又是“瘦金体”代表作。长达6580字的《韩琦墓志》与司马光撰《北京韩魏公祠堂记》,记载一代名臣政绩,文治武功,可补《宋史》之不足。《慕容伯才遗戒》虽为墓碑,内容是反对穿朝服入殓,要求便服道帽褐鞋速葬,不许子孙乞求名人撰文立碑谀死者,别具一格,同类文字中罕见。名碑过多,举一漏千,难以尽述。

中国文化悠久,地下碑林亦浩如烟海。河南编印此书可以推动邻省完成类似工作,但要根据条件,不要一哄而上,草草收兵。个人建议在北京、西安、广州建立碑拓馆,抢救遗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