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扬“农”字号旗帜

2004-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在山东,近90%的县市区都有一所职业学校或专业直接面向“三农”服务,农村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全省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60%以上,66%的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订单”式培训,学校与企业、集团等联合办学的招生比例达到70%以上。

纵观山东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到为“三农”服务,内在

本质一脉相承。无论从政策导向层面,还是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以及走向多元的服务态势,都可体会到山东农村职教为“三农”服务的嘹亮主旋律。

强根固本――做大做强“农”字号

没有“农”字号的学校和专业,为“三农”服务只能是一句空话。一段时期,农村职教尤其是“农”字号职业学校招生不景气,学校为了吸引生源,纷纷改头换面,调整专业。在生存的关口面前,为“三农”服务已显底气不足。

强根固本,做大做强“农”字号学校和专业,是服务“三农”的前提。几年来,山东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一直没有间断,但有一条原则他们始终坚持着 每个县市区必须保留一所直接面向“三农”的职业学校或2―3个专业。这一原则,使山东农村职教为“三农”服务有了稳固的阵地。阵地稳固了,如何提升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呢 对分散在广大农村的职业学校来说,典型引路,互相启发,还是一条很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几年间,山东相继召开了全省范围的农村职教现场会。一些“双元制”办学模式、农科教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以科技示范基地为服务平台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引导着全省农村职教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普遍掌握了1―2项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90%获得“绿色证书”。 同时,山东在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经费投入等方面向“农”字号学校倾斜,全省确定了126个重点专业,对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农”字号专业特别强调和要求。招生中,“农”字号学校和专业可以降低分数、降低学费,社会青年也可以报考。山东省拿出6000万元,重点扶持17个西部农村地区的职教中心建设。这些政策支持使山东农村职教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脚踏实地――构建“基地”服务平台

农村职业学校如何做实为“三农”服务的文章,一直是个重点课题。80年代末,山东探索的“三教统筹”,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模式在全国颇具影响;90年代推行“农科教结合”,引“科技之水,经教育之渠,灌农业之田”,成效明显。如今农村职教为“三农”服务又有了新要求,让老百姓学一手致富的真本事,才最具体、最实际。

山东从一个“实”字入手,以职业学校为依托,以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效益为链条,构筑起实实在在的为“三农”服务的平台。

寿光市是国内颇有名气的蔬菜之乡,这几年又建起了以孙集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代表的“合作经营式”示范基地,孙集镇三元朱村是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丰厚的经济回报使冬暖式蔬菜大棚成为寿光农业的支柱产业。要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使蔬菜种植始终站在高科技的前沿。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镇政府签定协议,合作经营,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拥有10个蔬菜大棚的高科技蔬菜示范园,新品种的引进、先进种植技术的移植、嫁接、开发,可观的效益引导着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探索不止――拓宽服务领域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扩展服务领域,在山东已成共识,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潍坊市提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后,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布局结构,通过专业调整、重组,在全市形成了南部丘陵山区职业学校以开设粮食、林果、经济作物及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等专业为主,北部沿海职业学校以海水养殖、盐业化工、海洋运输等专业为主,中部平原职业学校以粮食种植、蔬菜大棚、经济动物养殖等专业为主,城区职业学校以工业加工和商贸、三产服务类专业为主的大格局,覆盖了农业产业的各个门类,大大增强了服务功能。

探索无止境。农村奔小康,山东在谋划着农村职教更大的作为,提出了为“三农”服务的六大领域:强化“农”字号学校、专业、基地建设,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农村支柱产业、企业服务;着重在农业新技术开发和短、平、快项目推广上做文章,为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增设为二三产业、多种经营、民营经济等服务的专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服务;多形式、多层次对农村基层干部及后备干部进行实用技术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通过学校教育、各类培训、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为“三农”服务,在山东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旋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