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北鲵会消失吗

2004-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全长只有150至200毫米,头体长约等于尾长,头扁平,躯干略呈圆柱形,尾基圆,向后侧偏,成体无唇褶,指趾较宽扁,皮肤光滑,体侧有肋沟12至13条。

这是沙俄科学探险家普热津瓦斯基1840年在中国新疆和俄国首次发现北鲵的记录。此后一个多世纪,北鲵再没人见到,更没有人记录。直到1989年,新疆师范大学王秀

玲教授考证,生活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几条小山沟里,被当地人称之为“娃娃鱼”的就是人们梦想多年的北鲵,这种世界上比恐龙出现还早一亿年的物种,才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新疆北鲵现状不容乐观

来到新疆北鲵生活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听到最多的话是:北鲵自发现以来数量一直在减少,也许要不了多少年,新疆北鲵将从地球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新疆北鲵就被中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199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作为濒危动物,新疆北鲵早已被列入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红皮书。1998年新疆北鲵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为“极危”。

新疆北鲵是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是天山和阿拉套山抬升时存活下来的孑遗动物,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研究表明,北鲵的DNA与生活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淡水中的古老鱼种矛尾鱼的DNA相似性达97%,其基因与鱼类高度同源。

1989年9月6日王秀玲教授首次采集到新疆北鲵的标本,同时表明中国结束了无北鲵标本的历史。新疆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以王秀玲教授为组长的新疆北鲵课题研究组,开展对新疆北鲵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等项研究。王秀玲教授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先后完成了新疆北鲵的室外室内人工繁殖试验,并开创性地开展了迁地保护研究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12月正式批准建立了“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1999年温泉县投资建设了新疆北鲵馆,不仅成为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也为科研工作者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保护世界野生动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疆北鲵保护还需加强

虽说新疆北鲵自发现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保护关爱,世居在保护区内的牧民更是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者的行列中来,但新疆北鲵数量仍然一直在减少。有资料表明,自新疆北鲵发现以来,其数量15年间减少了一半。

一些专家认为,近年来由于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泉眼逐渐干涸,泉水形成的溪流消失,北鲵赖以栖息的水源地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北鲵栖息地范围逐渐缩小,保护区原是当地牧民的夏季牧场,每年七八月都有牧民放牧,在草场上随处走动的牛羊等牲畜会踩死大量的北鲵、踩伤北鲵的卵胶囊,严重威胁北鲵的生存和繁殖。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自建立保护区以来,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一些牧民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保护北鲵的行列中来。如温泉县查干屯各乡牧民冬花担负看护保护区任务后,克服生活等多种困难,仅2003年就阻止200多人次进入保护区。加之北鲵生活的地区位于山间,一般游人根本无法进入。

一个生活在3亿多年前的动物,历经多少磨难没有消失,本身就是个谜。而北鲵一直生活在狭窄的水域内,由于水域面积有限,不可能扩大种群。而两地的泉眼目前也没有干涸的迹象,水量正常。致于牛羊进入,在没有发现北鲵前,牛羊与新疆北鲵和睦相处,牛羊践踏的事也有发生,问题不太大。因为北鲵是一种怕光的动物,白天大多躲在小溪的石头下面,牛羊不会对新疆北鲵造成太大的伤害。

怎样才能防止新疆北鲵快速消失?被誉为“新疆北鲵之母”的王秀玲教授认为,只有加大保护力度一途。因为他们已成功地解决了人工孵化问题,只要扩大人工孵化规模,新疆北鲵完全可以保持一定的数量。而这一前提必须是新疆北鲵必须有一个国家级的“家”。在这个“家”里,北鲵更多的情况才会被人类了解。只有了解得更多,保护才会有针对性。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栗智的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只有升格保护区的规格。目前只是自治区级完全不够,必须是国家级的保护区才对。因为北鲵是中国、世界独有的动物,加大保护力度才是最好的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