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话重提说胡同(图)

2004-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邓友梅 我有话说

近日在杂志上读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办法”,高兴与赞同之余,也说几句凑热闹。

记得毛主席说过:“房子是个抽象的概念。谁见过房子?在北京是四合院,天津是小洋楼……”

而四合院连接而成的胡同也就成了老北京民居的典型形象。因此,有些外国作家,来北京已不止一两次了。不满足于只看故宫,北海,颐和园。问我:“皇家园林,王府寺院我们都看了,想看看老北京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到哪里去好?”

我说:“穿过大街进小巷,到小胡同去!”

说完就后悔了。若要请我带路,我带他们上哪儿去?胡同倒还有几条,可不是原汁原味了。

1260年忽必烈进北京,1266年就叫刘秉中给他实地测绘,作出建设大都城的规划,1267年动工,1276年建成了大都城。我不知这是不是世界上最早按计划建设的城市,反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这儿看傻眼了。他写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城门可望彼城门也。”“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按元人写的《析津志》记载,那时已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火巷就是大胡同,加起来已有413条。而北京这名字是1403年,也就是明永乐元年,由朱棣皇上命名的,所以胡同的资格比北京这名字还老。

元朝规划的大都城很规整:四面相对11个城门,城门与城门由大道相连,大道之间以小街相辅,划成一个个方格,方格里就是居民区,居民区和街道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大道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两个胡同的中心相距50步。前些年西四牌楼砖塔胡同,大体还是这个宽度。元曲剧本《沙门岛张生煮海》里丫头梅香有句台词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砖塔胡同是元朝的规格。

朱棣先生当了皇帝,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对北京又作了番改造,胡同数量大为增多。按《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所载,这时已有纯胡同459条,连火巷算上足够1100多条。到了清朝,朱一新先生写《京师坊巷志稿》时,明确叫做胡同的已有978条,连街巷算上则是2070多条了。

胡同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数目成几十倍增加,就打破了元朝时所定的格局尺寸,建得有宽有窄,有长有短。宽的如铁狮子胡同,对面开来轿车谁碰不着谁;窄的如钱市胡同,窄处只有40厘米,两人走碰头必须有一人紧靠墙站住;长的如东交西民巷,连起来有16华里;短的如一尺大街,这头到那头不过10米!

不管胡同长短,老北京人都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沾点胡同人的共性。胡同有自己的脉搏,有自己的节律。听见门外有人问:“早起来了您哪!”就知道隔壁四大爷在扫街;一声“茄子辣青椒,买扁豆咧!”明白已是半晌午,二大妈会开门买菜;静悄悄的夏日午后传来叮当冰盏,召来孩子们笑语;寂寞的冬夜听到叫卖“硬面饽饽”,唤起老年人的叹息。四大爷没起早扫街,是不是病了?得看望一下;二大妈没出来买菜,八成送绣活没回来,得给买把茴香留着给她们包合子……

胡同中沉淀着北京人的民风民俗,邻里观念;四合院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道德等理念。进到四合院里,才体会到中国人遵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原则的坚定性。大门开在东南角,厕所放在西南角,厨房放在东北角,教室放在东南角,说来都大有学问。老戏里唱词是“去到南学把书念”,灶王爷的神座上写的“东厨司命主”,进过四合院,就知道“南学”和“东厨”的来历了。

当然这都是过了时、老掉牙的东西了。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面貌、民俗民风、文化观念,都要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变得符合时代要求,变得合乎人民需要。但后代人总是踩在前代肩膀上攀登的。胡同究竟是历史文化的一份物证,拆是要拆,不破旧焉能立新?但我不赞成大拆,而且不同意那种“拆得越多拆得越快越能证明我们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说法。我认为,在拆的过程中要尽可以多保留一些,还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不仅胡同本身,而且连它的周围空间也考虑在内。如今标准的胡同很难找了,真找到一条也像被两旁摩天大楼夹在缝中的一条窄沟,空间轮廓线变了,也就找不到原来绿树灰瓦之下那份安静平和的感觉了。就像我们城中的明珠北海一样,从前的北海,站在琼岛上往东西北面望,脚下是湖水,水外是树林,越过树林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下的西山群峰了,感到这北海真是水天相连,无限辽阔。如今还站在那地方看,北海还是那个北海,周边高楼成群如同筒圈,才知道北海这个筒底不过只是个小水池。

数年前参加一个会时,我曾把上边这些想法写成提案准备上交,为了有说服力,还加了点“政治内容”,说“留下几条胡同用以和今天新建的生活小区作比较,作为‘忆苦思甜’的教材,证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价值啊”。但写完自己一看觉得水平太低,只有感情描述而无科学论证,怕提出来遭人反感和耻笑,又把它烧了。因为以前我曾因这类文章遭到过嘲笑,说我像“八旗子弟的编外人员”。

近日得知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五个统筹”,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部署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又看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办法”,真感到喜从天降。政府、专家原来和我们老百姓是想到一处的,我为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并且相信会看到它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才大着胆子老话重提。(题图摄影:王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