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该不该废除“三好学生”评选

2004-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期主持人 王庆环 我有话说

教育周刊:今年5月20日,您在“上海教育论坛”上提出废除评选“三好学生”的建议,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您能否谈一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顾明远:其实这个建议并非今天提出来的

。早在199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名叫“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最初发表在上海《教育参考》1998年第6期上;2000年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与一位三好学生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座谈过。我的观点是:评选“三好学生”,过去也许曾经起过鼓励优秀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已流于形式,而且把它与升学联系起来,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周刊:为什么说,现在评选“三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顾明远:这要从基础教育的任务说起。什么叫基础教育?就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要打好什么基础?我认为主要是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它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终身学习和走向社会都不可能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往往只重视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大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时甚至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心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伤害。少年儿童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细心呵护,当然也需要锻炼,使他们将来经得起风浪。

教育周刊:您认为评“三好学生”对没有评上的孩子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顾明远:是这样的。我在“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短文中写过:“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丧失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人格。而自尊心是要通过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尊重而培养起来的。”又写过:“自尊心又是和自信心连接在一起的。有了自尊心就会建立起自信心;反过来,有了自信心就会促进自尊心的确立。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学生就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因此,每个老师都要重视它,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评上“三好”的学生会认为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评上“三好”的学生如果第二年没有评上,他会有失落感,可能从此走向歧路。这种潜在的伤害有时是不易觉察的。所以老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

教育周刊:目前社会上评选先进典型是一种很通行且有效的办法,为什么在学校就不适合了呢?

顾明远:评先进是激励成人的办法。把成人中评先进的办法运用到少年儿童身上,不符合教育规律。少年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一切还不定形,不能说哪个学生优秀,哪个学生不优秀。他们正在变化中,他们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有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总认为好学生永远是好学生,坏学生永远是坏学生,既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少年儿童,恐怕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西方国家就没有这种观念。《报刊文摘》有一期上刊登了一篇小短文《谁是最优秀的?》,文章写道:“那年的盐湖城奥冬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到当地的一所小学校参观,代表团团长送给小学生们一对玩具小熊猫,分别系着蓝领带和红领带。团长对校长和小学生们说:‘一只送给最优秀的男孩,一只送给最优秀的女孩!’但这给校长出了个难题,因为校长不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谁是最优秀的男孩,谁是最优秀的女孩。因为他们中有数学最好的,有棒球最好的,有最爱讲笑话的,还有义工服务最长的。最后,校长把这两只熊猫放在学校的展览室里,领带上分别写着:送给最优秀的男孩们;送给最优秀的女孩们。”他们的教育也许很多方面不如中国,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一点,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吗?

教育周刊:“三好学生”的评选已经坚持了半个世纪,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吗?从激励孩子向上的角度看是否还是有益的?

顾明远: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却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相反,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不利的。

评“三好”也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三好”呢?因此,评选“三好学生”显然与教育方针相悖。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应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三好学生。这才说明我们认真地贯彻了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是成功的。的确,“三好学生”曾经激励过一部分优秀学生,恐怕当前各条战线的骨干都曾经是三好学生。但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教育周刊:您曾经说过,评“三好学生”的制度现在走偏了,是什么意思?

顾明远:评选“三好学生”的制度,当初的用意是好的,也曾经起过一些激励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片面化。首先,评选的标准从三好变成了一好,主要是学习成绩要好。或者有些老师认为思想好就是“听话”。其次,不少地区对三好学生给予升学的优惠,或者作为保送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条件,或者直接加分。把评选“三好学生”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于是争“三好”己经不是争优秀,而是争升学。于是各种弊端应运而生,为了争“三好”,向老师送礼者有之,向老师施加压力者有之,与同学讲关系有之。成人社会中的一些腐败恶俗侵蚀着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这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过去我们不主张在学习上搞竞争,这些年来,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讲竞争,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我认为,竞争精神要培养,合作精神更要培养。学习上就要合作,讲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现在因为升学竞争,使好朋友到高考前也变成仇人,怎么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育周刊:有的人说,孩子是需要激励的,评选“三好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一些弊端而废之,不要“因噎废食”。

顾明远: “孩子是需要激励的”,这句话千真万确。问题是,三好学生到底能激励多少孩子?对多少孩子有伤害?有没有别的激励的办法?任何一个制度不能是永远不变的。当一种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时就应该变革。教育制度也是如此。有没有别的激励办法?当然有,而且可以有很多办法。只要我们的思想从传统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各个学校、每位老师都会想出许多办法。我曾经在七八年前参观过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初级中学,叫杨仙逸中学。这是一所薄弱校,拿校长的话来说,别的中学不要的学生都进入了这所中学,生源之差可想而知。但学校没有嫌弃他们,而是贯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分层激励,全方位激励”的原则,激励每个学生。他们每年要召开两次全校性表彰大会。上学期举行“学习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入选中成绩好的与进步大的(20分提高到50分亦可以),比例为6:4。下学期举行“学雷锋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入选中,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比例为4:6。使每个学生都在争当积极分子的活动中有奔头,都有机会受到表彰激励。学校还把表彰喜报送到家长及家长单位。这样,受表彰的学生家长和单位都受到激励。有一个所谓差生,从小就没有人夸过他,有的总是受到批评、呵责,到这所学校以后居然也能得到奖。他拿到奖的时候的激动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并从此走上进步之路。有的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进了这所学校以后变了,变得懂事了。这所学校“激励教育”不是值得推广吗?其实各地还有许多激励学生的经验。因此,评选“三好学生”的制度是可以有许多更好的办法替代的,激励学生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要有一个信念,即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才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表现差的学生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和激励。

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也是一种教育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付出成本。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是不足为奇的。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老兵,提出这个建议,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新闻炒作,而是出于对教育的忠诚,对少年儿童的爱护。

教育周刊: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并发表上述那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其他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顾明远:我这也只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讨论,取得一致的认识,对教育发展有利,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这是一个教育老兵的心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