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人为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2004-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建娥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使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中,见诸于人民群众的行动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而民族精神要承担起这一艰巨的

历史使命,就要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这是民族精神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就是当代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相结合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其核心和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定要依靠人民群众,必须是为了人民群众,应当以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的逐步实现作为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客观规律的根本要求。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她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正是以人的历史发展为尺度来考虑和把握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从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上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客观规律的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和决定于人自身。而就人作为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历史主体而言,社会发展的目的正是为了逐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的根本措施。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以知识与信息经济的运行、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而使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来应对以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的,因此既要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要克服和战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威胁。完成这个双位一体的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把我国由人口数量的大国变为人才资源的大国和强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民族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体现,是党管人才的根本任务。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思维和实践原则调节和处理各个民族之间、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与矛盾,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境界与人文关怀。因此,伟大的民族精神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融合与创新外来文化之优秀成果的动力机制,因而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参与世界各国之综合国力竞争,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之“四有公民”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而爱国主义又必须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说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设历程。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之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凝聚力量。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