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山是怎样沸腾的

2004-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驱车穿行在八闽大地上,就仿佛徜徉在青山的怀抱之中。这里有着62.9%的全国最高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达1.1亿亩。绵延不绝的群山是那么葱翠,又是那么宁静,如同沉睡一般。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大山之中,就会发现,这里正在发生着一场被人们称之为“绿色革命”的大变革。一场关系到千万林农切身利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已在福建的广大林区蓬勃展开。

还山于民还利于民

在永安市洪田村,当村民邓文山从卧室里那层层加锁的衣橱中,拿出用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绿色林权证时,他的手微微颤抖。

这本封皮印着烫金国徽的林权证,是老邓今年3月份领到的,上面注明100多亩山林归他家所有。老邓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专门请人对自己的山林进行了评估,大概值近14万元。“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这是我大半辈子来家里最大的一笔财产了。”

洪田村共有223户人家,林地18900亩,目前已全部实行产权到户,户户都像老邓一样拿到了林权证,合同有效期为30年。“现在是‘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该村的村支书高兴地对记者说。

福建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作一场“还山于民,还利于民”的大变革。它打破了以往对集体山林实行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据介绍,“林改”自去年5月全面启动以来,全省共有6153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改革面积4857万亩,占集体商品林应改面积的64%。

争山造林争苗造林

在夏日的晨曦中,上坪乡龙共村的村民杨国松早早带着全家在自家的竹林里施肥、灌溉。记者问他林权到户后有何变化,他憨厚地笑着说:“以前哪有这么大的干劲呀。现在山成了自家的命根子,竹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大家都想着法子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

他告诉记者,为了高效经营自家的竹山,他用自己120多亩山林的林权证到银行抵押贷款5万多元,用于竹山便道的开设、竹山引水喷灌和竹林施肥。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成立了科学育竹协会,请来浙江林学院的教授指导。目前这里已建成全省首个“竹子现代化科技园区”。

林权落实到户后,这样的变化在福建林区随处可见。农民投资造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地方出现了争山造林、争苗造林的场面。“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已成为林农的自觉行为,一些群众还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森林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据永安市统计,去年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利19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7.6%。

林改带来绿色生机

贡川镇红安村的邓庆田等7户林户,将他们各家承包的共840亩山林折价入股,于今年4月创办了家庭式合作林场,实行股份制经营,使现有林地、林木从分散、低效经营,向规模化、高效化方面发展。

林权到户后,农民们主动思考实现效益的途径和办法,由此催生出各种新的农村林业合作组织和实体。同时,它也带动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逐步被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所取代。永安市率先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抵押贷款、市场信息化服务于一体,使林权在这里可以实现自由流转和利用。

“发放林权证仅仅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开端,它还将带来政府职能转变、林业产业化升级、建立农村新的社保体系等一系列变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后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对记者表示。群山早已沸腾,它将不再沉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