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茂粮丰看吉林

2004-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林成网、田成方、路有荫、宅有凉。这就是人们说的“碱片白、沙地黄,旱地板、涝洼塘”的吉林省前郭县碱巴拉村吗?

38岁的村民王丽燕站在自家宽敞的4间大瓦房前向记者介绍说:“15年前我嫁到这个村的时候还是住在泥墙土房的老村,地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天上刮的不是风全是白碱,过去一公顷地才打1000公斤粮食

,现在有近1万公斤,整整十倍。我们一家6口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几万元。”

村支书隋井泉感叹道,是种树救了碱巴拉 树多了,地里不再跑风,也不再飞沙子了,还明显偏雨,比七八里地以外别的村子,每年都多一两场雨。

在吉林省,有许许多多像碱巴拉这样的村庄,通过植树造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生了巨大变化。

吉林省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由100亿公斤、150亿公斤、200亿公斤连续登上三个台阶,特别是在近几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200―22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吉林省林业厅厅长刘延春说,林业在吉林发挥着资源保障作用。如果没有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森林覆盖率,可能就没有吉林农业和粮食主产区的优势条件。

吉林省农安县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县,然而这个县却地处科尔沁草原边缘,每年七级以上的大风有20次左右。风在加,可危害却在减,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使吉林省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道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屏障,防沙治沙,改善了生态环境。从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51.7万公顷,使吉林省风沙受害面积由20年前的730万公顷减少到253万公顷,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并在沙区出现大面积高产稳产田。

同样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长岭县太平川镇,有个叫十三泡的地方。这里有一片500公顷经过人工治理的草地。长岭县88乡20号村村民郭宪良正忙着找他家走失的羊羔,望着茂密的草原犯着难:“以前老百姓在这放羊,羊走了都不在乎,他坐在地头都能瞅着,现在哪敢往里赶呢,进里头就找不着了。”

这是吉林省为治理100万公顷荒漠化草原而探索出的崭新的荒漠化治理模式――生态草工程建设。四年来,吉林省共完成生态草建设32万公顷。

草绿了,地肥了,在生态草建设区域又可以看到多年不见的丹顶鹤、天鹅、大雁等野生动物,防风、甘草等野生经济植物也日益增多。生态草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牧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切实保障了农牧民的利益。吉林省每年增产牧草产量一亿多公斤,使大牲畜存栏数增加5万头。

如今,吉林省正在为生态省建设搭建这样的格局――东部大森林、中部大粮仓、西部大草原。无论森林、粮仓和草原,农民都享受着最丰硕的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