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支农政策成为宏观调控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2004-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我有话说
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些积极变化,成为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党中央、

国务院把加强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和重要目标,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近几个月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力度之大,实惠之多,出台之快,要求之高,历史上少有。

为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中央连续出台扶持政策,用经济实惠来调动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如 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启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据统计,全国有28个省份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12.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初,在时隔18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问题的第6个“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九个方面22条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随后,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政策和举措。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举措主要有两条 一是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初步测算,这一项可以减轻农民负担294亿元。二是全面推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

为了保护好耕地,中央决定暂停耕地占用审批,清理各种开发区和园区,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坚决守住基本农田保护这条红线。针对耕地方面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四个紧急通知。

与此同时,还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制定了早籼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大力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随意抬高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

这一系列决策和部署,赢得了亿万农民的真心拥护,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扬。落实政策的快速度、高质量,使实惠确确实实落到了农民身上,政策的效应清清楚楚体现到了发展之中。

――粮食生产形势变好了。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021亿斤,比去年增产4.8%,扭转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早稻面积预计比去年增加80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比去年增加4000万亩左右,总面积将超过15亿亩,扭转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实现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

――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了。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创8年来新高,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态势,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两位数增幅。

――农业投入明显增加了。农口国债投资所占比重同口径相比 按年初计划数比较 ,从26%上升到30.8%,提高近5个百分点。全年中央农口投资规模近550亿元。今年用于农村公路、农村电力以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比去年增加30多亿元。预计今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数将超过15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些可以用数字计量的变化、成绩之外,农业和农村领域还发生了许多积极、深刻的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干群关系改善了,农村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好景象,全社会开始形成了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良好氛围。

这些趋势性的变化表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上升期。但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的薄弱是各种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加强农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继续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加强的长效机制,才能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巩固和保持下去,才能够实现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长远目标。(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