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

2004-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生一 钟福国 我有话说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2001年人口3.64亿人,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全国的17.1%。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左右。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全国5个民族

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的80%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巨大,资源万千,发展潜力很大。

上个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为加快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西部地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但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等原因,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社会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博士、硕士毕业的高层次骨干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特别是少数民族院士更是凤毛麟角;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要使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除了财力、物力的投入外,关键在于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因此,采取特别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已成为关乎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统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是和民族分裂势力争夺教育权、争夺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要。

第一,要依托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点等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的高骨干人才,这也是内地高校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中央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具有良好的师资设备条件和学科基础,都应当承担培养任务。同时,一些高校和国家级研究所又拥有民族学的学科优势,了解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选拔学生,要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措施。招生对象以少数民族考生为主,同时也要安排一定比例招收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考生,也可以考虑那些有志于献身西部的青年学子。对降分录取的少数民族考生要进行至少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学习,以及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文)等基础知识和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第二,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培养,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招生培养规划的依据必须是西部民族的实际需要,要重点加强教育、科技和经济等领域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保证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和重点工程对高层次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人才在当地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通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努力,逐步缓解和根本扭转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匮乏状况,改善人才层次结构,逐步形成一支涵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以取得国内学历与学位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队伍。

第三,要提高民族地区“乡土人才”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医药、建筑、绘画等方面积聚了一大批造诣很深、技艺精湛的民间“乡土人才”,但由于文化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的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局限。应该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的青年,安排到内地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其学历学位层次,这既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要建立内地人才到西部民族地区工作的国家基金,用于支持内地高层次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或为西部做贡献。

古人云:“西出阳关无故人”。到如今“西出阳关天地宽”。开发西部的决策不仅是国家调整内部经济结构而采取的政策,也是关乎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战略举措,只有同时发挥东部和西部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丽的西部地区”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