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规范网络语言

2004-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英田 我有话说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与现实中的语言传递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流对象部分信息的缺失。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网络语言失范的问题,
尤其是青少年。例如,有些青少年在网上相互谩骂或人身攻击,还有一些青少年在网上传播交流一些粗俗、下流的语言。一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人格表现不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青少年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另一方面,现代城市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及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交流或者宣泄的场所。

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青少年语言失范的客观因素。网络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身份、形象及社会归属等都被湮没。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

学校、家庭、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青少年。而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学校的传统德育显得滞后与低效,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也倡扬以德治国,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当以语言文明为前提。有专家深刻指出 “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上网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