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根据中国的特点发展集体经济

2004-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士能 我有话说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过许多极为重要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集体经济理论的新贡献,也是我们促进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从国情出发坚持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和支持发展合作、集体经济,取得了成功。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文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长期允许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存在,根据自愿的原则,其中大部分组织成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由于我们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采用这些方式的,所以几乎没有发生曲折,生产没有下降还不断上升,没有失业,社会产品是丰富的。后来,在一九五八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大跃进,开始不尊重经济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肯定了我们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并且是卓有成效的。我国的集体经济起步好,并没有照抄照搬前苏联集体化的做法。对此,邓小平同志也作过明确的论述,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搞社会主义改造,非常顺利,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受任何影响。”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出现了错误。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集体企业中,财产“归大堆”,职工端起“铁饭碗”,吃上“大锅饭”,企业也失去了独立经营的自主权,成了政府的附属物。集体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怎样从国情出发,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在草拟党的十三大大纲中提出,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这个设计好”。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它要求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和思想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

1982年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还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和贯彻这些重要思想和重大国策。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和集体成分”,“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规定了集体经济改革的方向,“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小平同志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要求,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集体经济,在实践中注意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肯定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保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量和质的优势,否则难以保证公有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其次,坚持集体经济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创造与生产力多层次和人们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实现形式。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劳动者劳动联合与劳动者资本联合为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集体企业参照国营企业管理,任命厂长,调动资产,集体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都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劳动者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自主权。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集体经济被界定为“劳动者放弃个人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实际上是国家以行政手段取消劳动者个人产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集体经济“二国营”模式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束缚企业生产力发展劳动者积极性的桎梏。许多集体企业按照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推进体制创新。改革中涌现的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真正民有民营的经济形式。它坚持合作制的原则,融合公司制的规则。新型集体经济在改革中脱颖而出。与传统集体经济相比,新型集体经济有产权明晰、出资人到位;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企业成为独立市场法人主体;自愿组合、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等特点。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当前有新组建的合作制,也有改制而来的股份合作制、公司制、企业集团、中外合资等;还有租赁、承包、托管的集体企业。也有集体资本与国有、非公有资本互相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这些新型企业中产权关系明晰,资本与劳动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了劳动者以个人股、共有股、岗位股参与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结合,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改革开放以来,轻工集体企业不仅造就了一批像海尔、荣事达、春兰、东宝药业、三鹿乳业等知名企业,近几年又产生了一批如山西运城制版有限公司、上海华生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市海欣股份公司等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同时,各地的轻工集体经济还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界限,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了一批为汽车、电子、建筑配套的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道路

1985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一位非洲国家元首的谈话时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经济基础,失去人民群众。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小平同志的心愿。早在1980年5月,他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以后,邓小平曾在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中说,“江苏从一九七七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下去,再过六年,到一九八八年可以再翻一番。我问江苏同志,你们的路子是怎么走的?他们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党的十六大坚持邓小平理论,指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小平同志的思想为我国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现在农村中比较规范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0多万个,呈普遍发展之势。乡、镇、村以集体资产与社员个人资产组合,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仅社员收入与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集体资产增值为村里的公共事业与广大社员的福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江苏省华阴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从1995年至今8年间,他把自己3000万元奖金留给村里,用来发展集体经济,现在村民们有了私家车,住上了别墅;杭州萧山航民实业集团将村集体资产与职工个人资产组合成新的股权结构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2.2万元成为浙江省的首富村。

小平同志的思想也一直指导着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指导着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共同富裕。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突出强调:“现在北京、天津、上海搞集体所有制,解决就业问题,还不是经济的办法?这是用经济政策来解决政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要想得宽一点,政策上应该灵活一点。”事隔一年之后的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此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采取多种渠道,广开门路的方针,要求各地各行业大力兴办城镇集体经济,扩大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1978年到1982年5年间,城镇集体企业共安置了就业人员1237.9万人,占同时城镇安置就业人数的32.3%,1978年底,全国城镇集体工业共有10.1万个,职工1215万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2.5亿元;到1982年企业增至11.6万个,职工增至1533万人,产值增至838.5亿元。现今集体所有制经济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200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反映,在都市型工业中,集体、合作企业占40.9%,23%以上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合作企业中,集体、合作企业以占12.3%的资产创造了16.3%的利润和15.6%的税金,资产运行的效率是很高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在股份合作、职工持股企业中劳动者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形成一种共有关系,企业中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员工(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集体共有资产的归属有明确的员工(成员)边界,可以按份共有,也可以共同共有。集体共有资产采用基金会、持股会等法人形式成为企业出资人,员工(成员)具有所有、占有、处置、收益的权利。集体共有资产具有五个功能:一是建立有集体经济特点的员工养老补充的保障功能;二是形成对经营者和企业优秀专用人才的激励功能;三是提高员工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功能;四是培养集体合作经济的专用人才的教育功能;五是抵御风险,加强企业间互助合作的发展功能。这样的产权安排为企业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力,为职工依靠自己劳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提供了原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