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策行为与哲学

2004-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朴贞子 我有话说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不能忽视哲学这一基础学问,只有基础学问牢固,应用学问才能得以发展。政策为何物?希金森曾指出,“政策是旨在付诸行动的一种指针”;托马斯・戴伊认为,政策是“政府决定去做或不决定去做某一事情的行为倾向”;夏坎斯基则主张,政府的重要活动即为公共政策;弗雷德里希则认为,公

共政策为政府的目的或目标。与此相类似,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政策的概念还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上位概念主要包括理想和目标,而下位概念有计划、方案、活动等。理想是指一个组织长远的目标和愿望,无论任何组织都要有个理想,且要立足于理想制定出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组织的目标通常是以法规或规章形式公诸于众的。这些法规或规章常常趋于抽象,因而需要用具体的目标表述出来。也就是说,组织的基本方向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政策需要具体实施方案,这就是所谓执行计划。一旦制定执行计划,那就会有比较具体的活动方案了。概括起来说,政策是能够体现组织的理想与目标的一系列法令、法规、计划、方案、事业等的总称。

从哲学范畴的特点和政策的概念中,不难看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其一,哲学总是倾向于抽象地表述基本原理。若以“共性存在于个性”为前提,那么,哲学包含于政策,政策本身就是哲学的表象。其二,哲学是政策行为的基础。没有理性的哲学为基础,政策行为就会“无的放矢”。其三,组织所采用的计划里需要明确事业的优先顺序、政策受惠者的范围和时期等,这本身亦属于哲学范畴。

参与政策过程的利害当事人包括最高统治者、部门政策决定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受惠者乃至一般“顾客”等。这些利益当事人都需要拥有理性的哲学,不然很难保证有效的政策效果。比如,企业的经营者应为了不损坏公众利益而拥有透明的经营哲学;国民也要具有爱国心、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等市民哲学。哲学牢固树立之时,才能有效提高政策效率,特别是在变化的政策环境中,更需要理性化的哲学。

1.经营哲学

一个企业组织内形成的政策选择过程中,行使最大影响力的是最高经营者。为了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透明经营是必需的。做到这一点,最高经营者应该明确经营哲学,它会成为企业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基础。在目前这样剧烈的全球性竞争年代里,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理应树立“对人类社会有利,便对企业有利”的经营哲学。因为道德性的懈怠有可能降低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最终导致企业危机。所以说,企业应该信奉道德经营。

2.行动哲学

有效的政策执行应以透彻的行动哲学为前提。政策执行者应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有道德懈怠或与腐败现象有牵连。要树立作为一个清廉官吏的公职伦理观,以便保障政策执行的效率。企业组织也不例外,从最高经营者到一线工人,应以“质量第一”、“顾客上帝”为付诸行动的哲学,才能获得顾客的信任,从而有效地达到企业的目标。企业组织要从接受客户评价的观点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有信誉的物品或服务的哲学。

3.“顾客”哲学

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决定者、执行者以及受惠者自不待说,作为一般“顾客”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政策过程中来。公民参与可谓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倾听大众的声音。比如,大多数人拥护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开发,那么,政府就要往那个方向推进政策。与此同时,国民也应该关注社会公德、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努力成为“文明市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理性为基础的宽容和构筑社会信赖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