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2004-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系 余源培 我有话说

郑培民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崇高品质令人敬仰。他生前虽然算不上有惊天动地的政绩,但最重要的是给新时期的党政干部留下了好的作风。

为官要作出一定的政绩,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什么是政绩?怎样才能树立真正的政绩?这就很有深究的必要。在现实生活中政绩有各种各样:有为老百姓而为的政绩,也有为

个人升迁或树碑立传的“政绩”;有办实事、务实效的政绩,也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之类的“政绩”……。造成天壤之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逐步形成的“三大作风”,其中就包括“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党的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95 996页。 正是由于坚持和发扬了这一党的宗旨,中国革命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历史的经验说明: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

我国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作风建设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然而,正是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问题上,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鉴于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将解决对人民群众的关系和态度问题,作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政府行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切入点。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胡锦涛同志近期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他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干部在工作中要努力“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新形势下,究竟应当如何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从郑培民同志身上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

首先,“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群众的事”。朴素的言语反映了郑培民同志对手中权力的正确认识。现代国家的政治活动围绕政权有两个基本轴心:权力与权利。权力,主要掌握在执政党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府官员手里;权利,主要是社会全体公民应当享受的各种实际利益。政治文明,说到底就是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执政而执政,更没有自身私利可图,而是通过执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并且实现和发展好他们的利益。

其次,“对老百姓是要讲感情的”。质朴的言语凝聚着郑培民同志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学习郑培民的高风亮节。他一身正气,固守操节,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推动了身边良好从政环境的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