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军县的新风采――兴国纪行

2004-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邱昌源 李人庆 我有话说

初秋时节,车行赣南。秋阳犹烈,暑气未消。风从半开的车窗外涌入,带来了绿色田野里禾苗的清香,也带来了这片红土地上脉动着的发展热潮。

70年前的“苏区模范县”――江西省兴国县,而今

承续着传统,继往开来,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

以苏区精神为动力

清澈的潋江穿城而过。宽阔平坦的滨江大道旁,亭台楼阁点缀、绿草鲜花如带,构成一道优美而颇具现代感的江畔风景。沿滨江大道行至县城新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型现代园林――将军园。

园里的将军广场上,鲜艳的红旗雕塑上篆刻着的“将军县”、“模范兴国”等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54位开国将军的雕塑被蓝天白云衬映得愈加庄严高大。走进造型巍峨的“将军馆”,只见游人们静静而虔诚地瞻仰着革命先辈们的辉煌事迹;馆内的陈列,诉说着当年苏区的红色业绩。这座占地300余亩的将军园,记载着兴国县的革命历史。

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兴国县是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当年兴国全县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多,为国捐躯的烈士有5万多名,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出54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兴国县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天,仍是我们从事建设事业的动力源泉。”兴国县委书记兼县长苏青生说。

以苏区精神为动力、一心一意求发展,这是73万兴国儿女共同的主旋律。1999年以来,兴国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1亿元,新建面积是建国以来总和的8.4倍,县城框架已由1999年前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由5.6万人增加到13.2万人。同时,引来了各类项目816个,实际引进资金28.7亿元,是1998年前总和的60倍。2003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87亿元,贫困人口从原来的27.3万人减少至现在的2.4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5元。

如今的兴国县,所睹之处,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已在改变。

再创“第一等工作”

从兴国县城出发驱车约40分钟到长冈乡,进入一座绿荫掩映中的院落。院里的平房建筑已略显陈旧,但匾额上的“毛主席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却让人肃然。当年,毛泽东同志正是在此地深入农民群众当中开展调查研究而留下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宏文。纪念馆展厅的墙上,“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等文中的句子醒目张贴。

苏区时期,兴国县的党员干部们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深入百姓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建设年代,这种工作作风不断延续。

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兴国县有条雷打不动的规定:全县机关公务员到将军园宣誓,那一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誓言响彻云霄。县里制定了《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禁止铺张浪费的规定》,全县全面实行“同城不吃请、乡镇分餐制、下村吃派饭”的公务接待“三项制度”,同时制定了招待费单列、来客登记、招待费月报、招待费限额等4个配套制度,每年可省资金200多万元。县委书记的办公用车坐了近10年,县委办公大楼依然是70年代建起的老房子,这类的事情在兴国县不足为奇。

进农家门、吃农家饭、解农家愁、写好民情日记,这是兴国干部们的习惯。为了能最广泛地了解民情,兴国县在全县设立了100个社情民意调查点,县级领导干部每月保证7至15天的时间下去调研。建立了每位乡镇干部驻好一个村、挂钩联系一个村小组、帮扶一个贫困户、每季开好一次群众大会等“十个一”竞赛机制,全面推行做农民知心朋友活动,全县有8000余名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其中20%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有90%的脱贫致富。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兴国山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现在,兴国山歌手在这首歌后又添上了4句唱词:“党员干部继传统,‘三个代表’记心中。踏着当年红军路,建设小康立新功。”上图为兴国县五福广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