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大学生登山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2004-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编者按:新的学期开始了,虽然7.3大学生登山坠崖事故的阴影在许多人的心头仍然挥之不去,但是更多的学生仍然热情不减。一些高校学生登山社团的训练、攀登计划已在筹划之中。应如何对待在大学生中开展登山运动?日前,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召开的座谈会上,部分高校负
责人和国家登山运动专家对此进行了交流。

“规范管理,正面引导”是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召开的“大学生登山运动管理工作座谈会”的主旋律。面对不久前发生的“7.3大学生登山坠崖事故”,与会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主管领导、学生登山社团负责人,认真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开展登山运动的历程,反思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因噎废食不可取,盲目鼓励不可为;正面引导,规范管理,用“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精神,把登山运动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运动之一,才是促进大学生登山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正确态度。

组织管理初见成效非组织行为必须警惕

据统计,我国高校中,目前已有40多个登山俱乐部之类的学生社团,其中北大山鹰社、地大登山攀岩俱乐部等社团,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北大山鹰社2003年成立了由学校主管领导、国家登山协会代表、山鹰社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技术测评委员会。举行重要的登山活动,事先要由该委员会进行全方位技术测评,如认为条件不充分,委员会具有一票否决权。平时开办讲座、授课、组织登山活动、联系赞助等工作,由山鹰社理事会民主决策;重大问题学校党政联席会专门讨论。地质大学登山攀岩俱乐部继承学校半个世纪的登山传统,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内容涉及日常训练、登山活动的组织、装备配置以及会员准入、奖惩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教师、学生的登山活动都要纳入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学校则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审查校外登山组织方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队员是否具有与攀登难度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登山经历,教练、向导是否具有资格证书,以及资金是否充足、装备是否达标等等。

与会者认为,这些管理经验应向全国其他高校的主管部门和学生登山社团推广,但目前更需要重视的是一些非组织行为。

高校领导认为,如何控制大学生登山活动中的非组织行为,是高校面临的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有关部门应在《国内登山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登山运动的特点,补充制定一些相关条例。

热情必须保护,但大学生不宜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

“7.3事故”发生时,北大山鹰社前往西藏攀登雪山的队员已经出发,要不要取消这次活动,把行进途中的学生叫回来?经过分析,学校领导认为,“7.3事故”是一起非组织的冒险行为,而山鹰社的这次登山活动却是经过周密的准备,所要攀登的山峰难度适当,又有西藏登山协会和国家登山协会的协助,因而没有必要终止活动。几天后,山鹰社成功完成了这次登山计划,安全返回学校。

北大校方在处理此事中冷静、科学、进取的态度,在与会者中受到广泛赞扬。大家认为,绝大部分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巨大热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探险、敢于实践、挑战自我,主动接受艰苦环境磨练的精神风貌。这种热情必须保护。北大党委张彦副书记说,要想不出事故,不批是最省事的,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符合北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品质、意志的培养。当然一定要在切实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对大学生参加登山运动的先天不足,与会者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大家认为,由于经历阅历的局限,他们容易冲动,对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社会、家庭严重缺乏责任意识,因而一味追求攀登高度,探险变成了冒险,甚至在媒体的炒作下逞匹夫之勇,感到不登顶就没面子……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培养一名登山运动员一般需要5年,大学阶段只有4年,而且学习任务繁重,训练时间十分有限。大部分高校专业培训力量严重缺乏,所以大学生一般不宜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那些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却同样能培养吃苦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的野外生存、野外科考等活动应大力提倡;而对于挑战极限、徒步穿行沙漠、攀登海拔较高的雪山等高危活动,则必须慎之又慎,绝不可盲目行事。

国外探险教育的启示

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主任马欣祥介绍了国外探险教育的情况。他说,探险在不少国家不仅是一项活动,而且是一门学科。例如,新西兰基督城管理学院人文系,设有探险专业,其课程包括攀岩、高山探险、皮划艇以及户外运动产业、组织管理等几十门课;加拿大一些高校设有探险旅游系;美国有“国家户外运动领队学校”,该校的学分得到全美两千多所学校承认。这些学校的专业既有两年、三年、四年的学历教育,也有短训班,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马欣祥认为,国外探险活动事故比例之所以相对较低,探险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普及化应该是原因之一。

国家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表示:今后国内高校如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或需要训练基地、训练指导,他们将大力支持,提供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