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能逝去的往事

2004-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红峰 我有话说

时间就像一个最无情的恋人,总是不顾我们的哀恳和挽留,绝尘而去,留下如风一样匆匆的背影。但总有一些或甜蜜或痛苦的往事在我们的心里刻下深浅不一的痕迹,不能如烟逝去。陶正的《少年初识愁滋

味》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民百姓的生活,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

《少年初识愁滋味》以一个顽劣少年的眼光,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没有矫情,没有伪饰,甚至形容词都很少见,只有质朴和真实。在《茄子、火烧、鱼》一文中,“我”争着糊纸袋子,这样一来就可以舔沾在手上的浆糊了,而后终于趁买米之机,克扣了2斤粮票和5角钱买火烧吃,因羞愧和惶恐把大的菜团子让给哥哥,谁知道姥姥喜出望外:长大了!懂事了!;“我”用劳动换来5个最难看和最小的茄子,病中的母亲一下来了精神,把茄子切成极薄的片,一轮轮分吃……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独生子女们也许很难理解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的所作所为,看了这本书,可能会对生活发出更多的感慨。

在题为《碍着谁了?》的文章中,我们看见大家为“大跃进”争先恐后把家里的废铜烂铁交公,而“我”把菜刀和米缸盖上交了后,甚至要把柜子上的铜锁也撬下来。然而越演越烈的浮夸风和毫无理智上马的项目带来的贫困和浪费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在文章的最后,姥姥不停地说“碍着谁了?碍着谁了?”这不仅是“我”对青春的拷问,更应该是百姓对一个时代的拷问。

在贫困、饥饿和狂热中,“我”仍然与老师眼中的“差生”李文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文湖孤苦无依,小小年纪靠帮街坊挑水挣钱养活自己,但他为了“我”从不吝啬金钱,甚至为了获得“我”家人的认可,便想把“我”家的活全包了。这个可怜的少年为了得到友谊和关爱愿意付出一切,但“我”家人最终没有认同他,社会也没有对这个倔强真诚的少年敞开怀抱。李文湖现象如今在很多地方还存在,李文湖们的遭遇在各地也不断上演,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以分数来作为是否好孩子的标准,一些孩子仅仅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成人世界的漠视和不公正的对待,过早地感受了人间冷暖。这种忽略真诚等崇高品质的培养方式,使许多孩子成为高分数但存在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性格缺陷的“瘸子”。

《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最可贵之处在于用平实的语言将一些生活琐事串结起来,从细微处着手,以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通过一些细枝末节引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对现实的反思,对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的思考和追求。

《少年初识愁滋味》陶正著北京十月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