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科学课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2004-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红丽 我有话说

小学科学课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和内容之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验阶段的三年实践中,笔者体会,落实科学课改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并从下面三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一、活用教材,树立开放的课程

资源观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或者说是基础,但不应该成为教学的惟一依据和单一的课程资源。包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自然现象等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都是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材,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对教材作适当调整或重组。例如,在执教第二册《植物》这一单元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把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集中在短短的几课时内完成,而是按植物生长的周期规律分成初春的植物、春天的植物、夏初、夏中、夏末的植物等几个阶段,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建立“植物小档案”。通过这种安排,使学生们所获的植物知识,更加系统、真实、深入,符合自然规律。

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打通课本内容与课外世界的联系,对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进行展开或拓充。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放手让学生从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例如,在执教《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课时,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布置,从图书馆、杂志上、互联网上搜集了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珍稀动植物图片、各国保护地球所采取的措施等大量资料,并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进行展览。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们主动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组织和点评,增加了教学知识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创设自主探究、亲历体验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树立开放的课堂观

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改的实施途径在于课堂教学。新课标中,科学课程“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为学生创设情境和条件,让学生投身其中去“做科学”,亲自去观察、操作、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共同探究,把选择学习方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搞“一言堂”,与学生或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

打破教室课堂的局限,多带学生去野外采集、观察、玩耍,让学生熟知周围的动植物、山水河流日月星空,让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探究空间。例如,在执教《鱼》这一课时,笔者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研究鱼标本,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鱼池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观察池中游动的活鱼,学生们很快就获取了鱼的外形特征(纺锤形)和靠鳍游动的知识,还提出了“鱼喝那么多水,为什么不会沉到水底”等问题。为寻求此问题答案,笔者让学生解剖了几条鱼,学生解剖时发现了鱼腮和鱼鳔。这时,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鱼鳔内有空气?鳃和鳔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户外观察研究活动,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其效果是教室课堂难以达到的。

三、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原先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局限于学生单一的书本知识领域,往往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脱节,难于真正体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新课程强调评价要根据课改实践,结合教学实施过程,改变方式方法,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体上,改变教师决定一切的状况,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有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上,不仅看课堂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如何,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小组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主动,能否倾听别人意见等。评价结果上,改变那种以貌似精确的分数来标示学习效果,而是建立优秀、达标、再努力等三个层次等级,既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又给予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提醒和鼓励。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为后续学习提供积极动力。(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