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读学校――不该遗忘的“角落”

2004-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乔汝旺 我有话说
“老师,谢谢你们 我将来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你们的教诲 ”一个羞涩的男孩在毕业典礼上哭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已经从南京市工读学校顺利毕业,可把他从“迷途”拉回来的工读教育目前却处在困境之中。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仅存3所工读学校,其中还包括已经停办的苏州市工读学校,在校生容量的总和不超过300人。而

江苏省的人口是7400多万,按照万分之零点一的极低比例,应送工读学校的“问题”孩子应在740人以上。南京市工读学校校长濮存懋无奈地告诉记者。

工读教育功德无量

我国第一所工读学校于1955年在北京海淀区开办。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工读学校主要接收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通过半工半读转变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现阶段,工读学校被定位为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主要职责是接纳和教育厌学和行为偏常的“问题”学生。

据资料显示,我国工读学校对违法和轻微犯罪学生教育挽救的成功率一般都在85%以上,不少高达90%以上。南京市工读学校建校25年来共培养学生1800多人,教育成功率达到95%以上。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了警察、记者、大学生、军人、商人……在他们当中,还有二十几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问题”学生人数虽少,但危害很大。在学校,他们往往会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把他们推向社会,则后患更多。而工读学校利用封闭、半封闭式教学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在尚未完全走上歧途之前就能得到及时的挽救,极大地减少了其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办好工读学校对稳定学校教学秩序、社区生活秩序有重要作用。一位专家呼吁 “多办一所工读学校就等于少办一所少管所,甚至一所监狱。”

而现实情况却是仅有一小部分“问题”孩子有机会来这里接受有效的矫治。根据去年的调查 南京市有大约3000名左右的未成年人应送工读学校,而目前南京市工读学校仅能接收96个“问题”学生。

工读教育困难重重

据了解,当前工读学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我惟一不担心的是,整治乱收费整不到我们头上。”濮校长笑得有些无奈。

他算了一笔账 学生伙食费每个月180元,日用品费每学期30元,每学期学杂费85元。就是这样的收费标准仍然有学生不交费或交不起费,学生每个学期拖欠费用都在两万元以上。濮校长说,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的工读学校也很普遍。

工读学校师资短缺。教师学历一般在本科以下,真正搞课程研究的人请不到工读学校来,无法为工读学校的孩子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科书。“现在我们用的是全市统一的初级中学教材,可很多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多少,很少有学生能按先后顺序把26个英文字母写出来。”南京市工读学校陆军主任告诉记者。

工读学校的教师非常辛苦,投入的时间、精力要远远超过普通中学的教师,但他们的收入反而不及普通中学,这也造成工读学校引进优秀师资非常困难。“有哪个学校的老师晚上免费给学生补课,凌晨一两点还在玄武湖找学生,几乎每天24小时守着学生 所以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宁可失业也不来我们学校。”濮校长说到此非常激动。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 工读学校对就读的未成年人应当严格管理和教育。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应该用何种方式管理,管理到何种程度是合理合法的,在法律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工读学校的学生毕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常常有特殊的行为方式。在必要的时候,学校只能进行特殊的管理,比如限制人身自由,但是这种管理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工读教育何去何从

那么工读教育应该怎么走 一位研究工读教育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工读教育被认为是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义务教育有《九年义务教育法》来保证其贯彻落实,而到目前还没有哪一部法律法规明确保障工读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工读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向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因此要推进工读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制度上下工夫。

严格来讲“问题”孩子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现在都推给工读学校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来许多部门联合起来教育“问题学生”的政策,现在只有教育部门一家在苦苦支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相关部门的角色缺失甚至推诿的现象。因此要解决工读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进行。

此外,工读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长期以来社会上针对工读教育一直存在着“特殊化”与“一般化”之争。作为针对“问题”孩子进行集中教育的一种形式,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工读教育只能特殊化。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工读教育予以特殊的照顾。当然工读学校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也只是暂时出了问题。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工读教育应尽量普通化,才能让这部分孩子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工读教育的良性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