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一费制”一路走好

2004-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静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从今年秋季开学始,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一费制”效果如何、怎样推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费制”断得了乱收费吗

应该说,教育“一费制”已不是一个新概念。这两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初中,已经全部实行了

“一费制”。它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的收费办法,旨在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乱收费问题。“一费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两年许多实行“一费制”的学校,由于“一费制”在一些涉及老百姓的收费项目上还留有“口子”,未能真正实现教育收费的“一费了之”,仍然给一些乱收费的学校和个人钻了空子。

审计署6月公布的全国“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公告称,通过对17个省份的50个县 市、区 的调查情况来看,基础教育收费总规模仍呈增长趋势,乱收费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止,基础教育收费中有一部分是违规收费。

“一费制”是否断得了乱收费 人们有理由产生疑问

在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这三项收费中,只有一项是事业性收费,而这项费用只占每个学生每年所交费用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而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是老百姓负担的“大头”,如果不把所有这些相关费用纳入到“一费制”中,现行的“一费制”只能“治标不治本”,“纠小不纠大”。

有专家提出,现行的“一费制”实施方案没有涉及到具体内容,特别是服务性收费项目,为乱收费留了“口子”。

“一费制”引发的新问题

实行“一费制”以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费附加征收和教育集资。实行“一费制”以后,这类经费来源被取消,经费投入改由国家财政负担,主要是由县财政负担,原本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教育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面临严峻挑战。

安徽省全面实行“一费制”后,义务教育投入比实行前减少了3?12亿元,即使能够通过财政渠道补齐缺口,也仅能维持“一费制”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若考虑到该省面临小学改制、初中入学高峰和学校危房改造等艰巨任务以及“普九”欠债、教师工资拖欠等隐患,巨大的经费缺口极有可能引起义务教育水平的滑坡。

广西北流市2001年实行“一费制”后,全市学校政策性收费减少2043万元。按照规定,学校停止向学生收取水电费,这笔应纳入财政预算的费用每年大约需财政投入1000万元,而已经“囊中羞涩”的财政确实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实行了“一费制”,学校的收入减少了,但学校的日常开支事实上并没有改变。钱不够,就只能从老师的补贴中扣,从教学费等项目中划扣出足够应付学校日常开支的费用。

此外,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请假需请代课教师,需要清洁工、绿化工等非教学人员,他们的工资基本上也来源于学杂费和原来的定项收费,实行“一费制”后,这些人员的工资无法解决,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

“一费制”该如何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人士提出,首先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投资体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及时到位。

其次,“一费制”涵盖的内容应尽量宽些,而且应明确“一费制”不但要做到一费包干,而且管整个学期,即一次缴费后不再缴纳其他任何费用,避免“开学时盯得紧,开学后零打碎敲”的现象。

再其次,尝试让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使家长、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事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乱收费,也会使家长的维权成本大幅度降低。此举更深的意义还在于,一旦教师、学生家长参与了学校管理,学校的封闭性将被打破,各种权利,以及权利与权力之间将能进行平等、公开的博弈,教师将因此培养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将更能健康地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