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节庆活动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2004-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效仁 我有话说

报载,作为我国规格最高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没想到在浙江受到了民资的热情追捧。9月1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通过赞助、冠名、提供实物等途径,筹集民资突破2000万元,按政府投入4500万元计算,民间筹资占了整个艺术节资金的1/3,这在我国艺术节历史上前所未有。

近一段时间,媒体反复

曝光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政府一手包办,奢华铺张,以至于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有的甚至大肆透支地方财力,使节庆成了华而不实的政治秀,成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障。其中,一方面表现了地方行政对于节庆形式过高的政治期望值和附加值,不惜违背地方财政预算的法规制度,动用成百上千万的财力用于中看不中用的办节庆典。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一些政府官员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理念,还没有学会运用市场的手段,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分担节庆的运作成本,只习惯于政府一手操办,大包大揽。当财力不逮时,就难免搞强行摊派,将节庆成本强加在公众头上。

当然,这里面有市场化程度问题。有的地方经济并不发达,民营个私企业以及民资还不十分富足,还不足以象浙江那样撑起地方经济的半边天,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根本症结却在于地方政府有没有让民资参与的远见卓识,有没有对民资参与充满了信任和信心,有没有对于民资的充分尊重,是不是还带有某种偏见。

实践证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随着政府成为有限政府目标的趋近,政府应逐步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交还给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办好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像“中国艺术节”这样国字号的节庆活动,就具有很高的市场含金量,其品牌效应正是市场化运作的最活跃的因子。举办类似这样的活动,政府虽说不能撒手不管,至少也应放开搞活,鼓励全社会参与,尤其是注重吸引民间资金的融入。由于市场化运作将使资金得到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办节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而且将大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以便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

自然,民资参与办节的热情可能源于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也可能源于资本的逐利冲动。正如浙江能源集团负责人所说:“是艺术节的金字招牌,让我们产生兴趣。”其实,民资看好艺术节的品牌资源,正是一种经济理性的表现。出于利益的考量,他们才会自觉地把资金投入他们认为值得投入的市场领域,并将投入过程变成市场运作的练兵场,以主人公的姿态,用好用活资金,使资金生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作为政府方要充分尊重资本的逐利性,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经济回报。“既然是市场运作,政府就不会让参与者空手而归”。

据了解,为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财富参与艺术节活动,浙江出台了各种政策,对捐款捐物的企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报,这无疑是智性的选择,是多赢的选择。普通观众也将从市场化运作中分享到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