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丽江的启示

2004-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李承祖 伍皓 曹滢 我有话说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

滇西北高原古城丽江,同时拥有三顶“世界遗产”桂冠。这个被来来往往游人视为精神家园的小城,在新世纪走到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

2003年5月,丽江成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中唯一的地级

城市,尘封在古城旧体制内的各种文化资源开始加速突围,寻找重组之路。

“一把手”工程:突围的先导

[背景插播] 2001年,深圳客商周志强看中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想租用下来做剧场,搞一台类似于“百老汇”的旅游歌舞晚会《丽水金沙》。然而,周志强在丽江各部门间奔来跑去,游说了近一年时间,没有任何结果。市委书记欧阳坚听说后,十分感慨 为什么文化活动场所就不能交给民营企业经营 出了问题,我负责 这件事情充分暴露出,观念滞后、思想不解放,已经是束缚国有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动作录像] 2003年5月,一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讨论在丽江蓬勃开展。

市领导请来当地的知名民营文化企业家,同一些国有文化单位的干部职工面对面交流、辩论,让人们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交锋中逐渐“开窍”。

3个月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时机趋于成熟,市委、市政府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动员大会。此时此刻,经过大讨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是“要我改”,而现在,“我要改”的呼声高涨起来,“不改就没有出路”“早改早主动早受益”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欧阳坚当仁不让出任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他率领市委一班人跑遍全市所有文化事业单位,一家一策,与干部职工共商改革方案;就连每一台商演节目,市领导都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前往审看。

[声音回放] 欧阳坚(丽江市委书记):文化体制改革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因此,党委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挂帅,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否则任何人和部门都难推进。

培育市场主体:突围的关键

[背景插播] 欧阳坚刚刚到丽江上任,文化系统的几位负责人就来找他诉苦:前任领导压缩了文化系统的经费,只给到70%,新书记来了,希望能增加文化系统的投入。谁知欧阳坚却说,70%都多了,还应该削减到20%左右。“要我来定,三年内逐步取消财政投入。经营性文化单位要进入市场 ”他的话掷地有声。

[动作录像]2003年12月26日,有着50年历史的丽江市民族歌舞团被依法核销,取而代之的是一块丽江人感到陌生的招牌 丽江市民族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外来客商周志芳以55%的股份控股了新公司,出任董事长,演职员个人入股45%,成为公司股东,国家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从此终止。

几乎是在同时,市电影公司、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木府博物院3家文化事业单位的建制也取消了。电影公司结束了事企不分的历史,转制为市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完全成为民营文化企业,原来承担的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和公益性事业职能分离出来上划给了市文化局;网络公司整合了全市各区县有线电视网络机构及其资产,组建起丽江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有限责任公司;木府博物院由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数字说话]丽江市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把2.1亿元公益性资产盘活,全部进入市场经营;有203人进行身份置换后脱离财政供养,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改制后的文化企业很快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民族演艺公司商演超过1000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总收入近5000万元,演职人员由改革前人均月收入不到7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元;电影公司票房年收入突破100万元;木府博物院年营业额由改革前的300多万元增加到近1000万元。

[声音回放]欧阳坚(丽江市委书记):实践证明,把文化仅仅作为事业而不作为产业来发展,就做不大,也做不强。政府包揽得越多,文化产业就越发展不起来。文化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看能否把经营性文化领域逐步推向市场,通过体制创新,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

文化与旅游嫁接:突围的捷径

[背景插播]1988年7月,丽江退休教师宣科牵头组建“大研纳西古乐会”,首次尝试为游客举办营业性演奏会,谁知这一演就将近20年。现在,“纳西古乐”已成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招牌之一。

1998年,丽江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东巴乐舞”又被推向市场。如今,整个“东巴文化”演艺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

文化,成就了丽江如火如荼的旅游业;旅游,又反过来为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载体。从“纳西古乐”和“东巴乐舞”的成功中,丽江市委、市政府得到启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要选准旅游业这个平台作为突破口、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

[动作录像]2002年3月,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投资800万元,成立独资子公司“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从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租借演员,用高投入、大制作编排出一台大型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于2002年5月1日投入商演,闯入由“纳西古乐”“东巴乐舞”一统天下的丽江旅游演出市场,创造了演出业的一个神话。

2004年8月28日,丽江旅游市场上又一台商演大制作《太阳・火》横空出世,将彝族毕摩文化首次搬上舞台。《太阳・火》探索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全新模式 与之同时诞生的丽江太阳火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由民营企业丽江山魂图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歌舞剧院、丽江市旅游局、丽江市古城区电影公司四家共同投资设立,其中丽江市旅游局直接投资150万元,持25%股份,宣告旅游与文化直接联姻。

仅今年上半年,就有省内外的5家演艺公司踩着《丽水金沙》《太阳・火》开辟的旅游商演道路进入丽江文化市场。玉龙县正与昆明鼎业集团和云南省歌舞团洽谈,拟将县歌舞团整体改制,合作组建民营的演艺公司。政府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的民族歌舞晚宴、露天广场演唱、各类文化展览馆等文化企业,在丽江更是遍地开花。

[声音回放]王亚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自从丽江古城成为旅游目的地中的新亮点,同时也就成了云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丽江的实践启示 特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及营销,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在于充分利用旅游业这一基础平台。旅游业已经给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对于文化市场的构建作用非常明显。甚至不妨这样说,旅游业已经把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大市场送到家门口来了。(新华社昆明9月1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