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庆:涅?之舞

2004-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 王琦 我有话说

漫布原野的采油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正在崛起的高科技现代化城市――这就是大庆。一座在盐碱滩上建设起来的城市,一个铁人战斗过的地方,一个让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地方,一个为祖国工业源源

不断提供动力的地方。

大庆人满怀豪情地说 一次创业是建油田,二次创业是在油田上建城市,大庆正如凤凰般在二次创业中浴火重生。

创业:把贫油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1959年国庆前夕,松基三井喷发出第一缕油流。“头顶青天,脚踏荒原”,这就是大庆油田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豪迈地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进而使我们国家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大庆,被历史推到了祖国经济发展的前台。

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这样几组数字让人心动 大庆油田从1960年投入开发到2003年底,累计生产原油17.74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9000多亿元;1976年起,实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2003年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186亿元的纳税额,第四次荣登中国纳税百强榜首;2004年1 8月份,大庆油田已产出3123万吨原油和13.7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庆用石油支撑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

存续:百年油田不是梦想

2004年初,大庆油田提出要创建百年油田。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很多人对“百年油田”提出质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玉普说:“我们要创建的百年油田,是一个以本土开发为基础,以海外业务为补充,以优势技术、一流人才、先进文化为支撑,具有强劲竞争力、成长力、生命力的百年企业。”

2003年以来,大庆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令人瞩目 松辽盆地北部呈现出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前景;海拉尔盆地探明地质储量2009万吨;聚合物驱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年产油量超过1000万吨,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大关;外围油田连续5年保持年产油量400万吨以上。目前,大庆油田仍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仅松辽盆地北部,预测石油资源量就有86亿吨,还有30亿吨有待探明;预测天然气资源量1.17万亿立方米,还有1万亿立方米尚未探明。大庆外围盆地还有近14亿吨的石油资源有待发现。而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还有近38亿吨的剩余储量,随着今后的技术进步,将有更多的地质储量转化为可采储量。

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曾玉康提出:“要全力以赴搞好油气勘探开发,努力延长稳产期,力争创建百年油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搞好产业接续,实现经济转型,解决油田产量自然递减的矛盾。”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持续有效发展决不是梦想。

转型: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2004年大庆油田计划产油4630万吨,与最高纪录的1997年的5601万吨相比,7年间已下调了近1000万吨。每减少200万吨产量,就等于减少3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经济发展就被反拉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地上大庆市的经济转型、城市转型速度,必须大大超过大庆油田地下油气资源的递减速度,而这7年间大庆经济年均增长都在8%以上。今年上半年,大庆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3亿元,同比增长9.4%。这就是大庆人在二次创业中创下的奇迹。而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庆,已不再仅仅是油田的象征。

依托石油、石化资源优势,大庆构筑起以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医药、电子信息、油田勘探开发配套产业等为补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框架。总投资56亿元的60万吨乙烯扩建、30万吨聚丙烯、20万吨醋酸等第一批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已在大庆全面展开。大庆地方工业近3年新上项目267个,连续3年增加40%以上。2003年,大庆市开始推进“百项强市”工程,今年力争新建、续建工业项目150个。今年全市地方工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增加值130亿元……这些都是大庆实施“以化补油”,“以气补油”“以多补油”战略的成绩。

“一次创业是脚踏资源,二次创业是高举科技!”大庆市委书记王志斌的话语掷地有声。“王铁人他们那代人拼命创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稳产高产的大油田。我们这代人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批工厂,留下一批大学和科研院所,留下一批城市功能,留下一个好生态。”大庆准备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到2010年,石油、化工、地方经济各占经济总量的1/3,变“一柱擎天”为“三足鼎立”。大庆的历史是大庆人书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