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GDP与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2004-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劳成玉 我有话说

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又称为国内生态净产出(EDP)。推行绿色GDP指标体系的关键,是将自然资源纳入资产化管理,按资源类设置资源环境账户,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统计资源资产的收益和负债。本文拟运用资源经济学理论,对EDP取代GDP指标的意义及操

作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

EDP取代GDP势在必行

现行的GDP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方法中,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忽视了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此得出的经济数据是片面的,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GDP作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级官员政绩的核心指标,导致片面追求GDP,无视资源环境成本的投入、消耗。因此,在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的巨大赤字。

从广义上来说,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并由资源要素所构成,且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如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关系即如此。事实上,资源环境问题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资源经济学正是由此而诞生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作为经济学分支,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短缺性与选择性。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资源。因此,无论是从自然资源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考察,也无论是相对于资源本身地域分布的有限性,还是相对于人类需求永无止尽的无限性,以地质年代为成矿周期的能矿资源都是绝对稀缺的,它们被称为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人类的经济活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如远洋运输的发展使资源贫乏地区能够建立起大型资源产业基地,长距离输变电技术带来了能源产业布局的根本性变革。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运用,使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扩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现实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资料显示: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能矿资源的稀缺性警示我们: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支撑,以牺牲资源存量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终究是难以为续的。推行绿色GDP即EDP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

绿色GDP的核心是资源环境成本概念。在现有的经济核算体系中,资源环境损耗对于企业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外部成本,尤其是在国有自然资源低价获取甚至无偿取得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将其纳入内部成本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进而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浪费和低效率。

按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满足两大条件:其一是,为使社会从一种资源存量中获得的收益净现值最大,资源的价格不应与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而是等于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这种资源未开采时的影子价格的和,资源的影子价格即矿区使用费或稀缺资源租。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往往不会考虑社会环境的损失,社会只能通过收取资源租来增加企业成本,使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基准等于边际生产成本与资源租之和。资源最优耗竭的第二个条件是:资源租需以利率相同的比率增长,即社会持有存量资源稀缺租的增长应等于社会长期利率。当社会利率提高时,能促使资源耗用加快;相反,如社会利率降低,则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流失而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资源最优耗竭的第一个条件是最优开采条件,其中对资源产品最优定价作了说明;资源最优耗竭的第二个条件则是最优保护条件,其中对资源租或资源使用费的合理调整作了说明。这一理论揭示了自然资源产品生产最大效率的必要条件是:产品价格等于环境成本、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和。

要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关键是将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落实到微观层次上,在企业建立资源资产账户。具备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有偿性特征的自然资源,具有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完全相同的资产属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耗必须进行折旧补偿(即资源折耗)。只有对资源资产实行折耗补偿,才能避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流失和资源财富的消减。从微观层次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对象的主体是资源开发和资源品的使用单位(企业),它们对资源拥有使用权或控制权。应在这类企业建立以资源耗减及补偿核算为重点的资源资产账户,记录、核算、报告关于资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信息资料,如关于资源取得、耗减、收益、费用等事项,以满足社会管理自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从而为EDP核算奠定基础。

如何计算资源资产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自然资源的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所谓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这是由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所带来的,其价值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饶度、质量以及自然资源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的人工价值,是人类劳动附加在自然物上所产生的价值部分,既包括自然资源开发的直接性人力和资金投入,也包括为开发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间接附加性设施投入,如道路交通的修建、水电设施的配套等。自然资源价值的第三个构成部分,指资源的稀缺价值,其价值量大小完全由资源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

自然资源的价值要通过市场交易,以货币价格的形式来度量,而环境的量化估价,难度更大些。只有当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其经营权、收益权、转让权等能够进入市场明码交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定价问题。

资源环境核算的技术难点及其指标设置

对资源环境的价值核算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技术难点。这是一项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的世界级课题,各国都在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

所谓资源环境核算,是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若干类自然资源环境,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来反映其总量和结构以及供需平衡状况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环境的实物和价值进行核算,即个量核算或分类核算,以反映其在一定统计时段内的增减变化;第二个层次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综合核算,即总量核算,以反映自然资源环境总量的增减变化;第三个层次是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由于不同类资源实物是无法进行加总的,只有借助于价格这个相同的测量尺度,才能求得自然资源的总量,因此资源总量核算只能建立在资源分类价值核算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变化的真实、可靠和连续统计,是资源核算的基础。

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对资源和环境的量化估价,需进行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与预警体系。目前资源环境的基本核算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实物量核算,二是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在价值量核算中,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源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不能交易的按净现值方法,通过未来收益来估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