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4-09-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民本与民权

夏勇在《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撰文,通过识别和阐述传统民本观念里的权利成分及其流变,试图在继承和重述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把以民为本的民本论转变为民之所本的民本论,把他本的民本论转变为自本的民本论,

把以民为手段的民本论转变为以民为目的的民本论。同时,通过清理现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和民权理论以及评析政治浪漫主义和文化怀疑主义,试图借助权利概念来完成民之本体的建构,从而支持当代中国关于民权的价值理论和政治实践,倡导一种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呼应的新的民本学说。

中国社会信任状况的制度分析

董才生在《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撰文指出,韦伯等西方学者都认定传统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中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偏见不时地作出了批驳。该文从制度的角度对韦伯等西方学者的偏见作出了新的回应,认为制度是信任的基础,中西方社会信任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信任形式,即“内在制度型”信任与“外在制度型”信任,它们各自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培育与塑造而成,且各有优长,相互补充。传统中国社会信任度不仅不低,反而是相当高的。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这种信任形式,如果加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必将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品质塑造

杨解君在《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撰文认为,诚信理念,是维护行政秩序、体现法律安定性和权威性、提升人民对政府信赖的需要,更是行政法价值得以实现的灵魂和保证。诚信理念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全面确立,是民主政治、行政关系和法律制度发展的共同诉求,它不仅使行政法规范能够契合社会的变化及其需要,而且有利于建立政府与人民相互信任、合作共进的关系,确立政府权威和法律权威。诚信理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展开,有利于塑造中国行政法的品质。

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杨庭硕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撰文认为,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