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4-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福玲 我有话说

在第一部《中国文学史》问世100周年之际,由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承德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的40多位专家围绕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专家认为:百年来文学史研究与写作,与近代以来文学史观念的兴起与演进密

切相联。温儒敏认为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文学史,写作思路丰富多样,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应该是多元化的;单一的视角与模式,不能包揽整个文学史;应倡导通过打通古代现代的界线,寻找文学史研究新的增长点。

黄霖以最早出现的林传甲、窦警凡和黄人的三部文学史为例,分析了早期文学史写作的缘起与特点,认为这三部文学史体现出从杂文学向纯文学观念的演变。

张毅选取胡适《白话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部代表性著作,探讨了20世纪文学史写作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他认为这三部文学史代表着20世纪文学史写作的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与成就,反映了20世纪文学史观念的演进历程。

对于文学史研究的边界范围,郭英德认为文学史无疆界,可以是大帝国观念,也可以是小范围的。蒋述卓则认为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创作是互动的,如网络文学等形式就应该进入文学史视野,他强调要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廖可斌认为,文学史的出现是教育体制决定的,也是文学边缘化的产物。文学史编写应是多元的,文学史编写是不断充实新的研究成果的动态过程,编权威文学史的想法应该受到质疑。

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规范,是专家学者讨论最集中的话题。胡明认为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团结是两个问题,文学史写作应有一定的视角与中心;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文学史写作的现实性,应注重基本概念的廓清与展开。左东岭认为文学史研究是由文学与历史两端构成的文学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学,包括共时与历时两个方面;近年来文学史研究存在轻史的缺憾;他认为文学史研究重要的不在总结规律,而在研究历史事件的关联问题,把历史关联与审美体验结合好是文学史好状态的标准。杨栋认为文学史研究的根本点:一是事实,二是解释,找出文学现象与规律间的因果联系;他还提出了从民间原生作品到文人创作之间应有一个中介――民间的市井艺人,应加强这方面研究。钟振振认为文学史应以文学为本位,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真实的,文学研究在于阐发这种本色与真实,文学史研究重在揭示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

此外,学者们还对文学史研究中的雅俗问题交换了看法,谭帆认为应该用通俗文学的标准去评价戏曲小说。张国星认为雅文学观念是中国文学的主导观念,缺少俗文学观念的加入,不能展现文学史的真实面貌;审美评价、道德评价不能代替历史评价。文学史不仅要展现最好的,更要提供历史真貌。

关于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努力方向,杨义提出大文学史观,强调文学史写作的可扩充性,重申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点。王兆鹏认为未来文学史写作,应开拓文体文学史新领域。赵逵夫认为重写先秦文学史要结合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与史学界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突出先秦文学口传与笔传之间的转换关系,加强先秦文学对后世影响的探讨与论述。赵敏俐认为先秦文学已经有了明确的文学审美观念,其成就与地位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詹福瑞认为现行文学史都受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观念左右,对文学史写作有遮蔽,如文学作为游戏消闲的功能就被文学史写作忽略了。陶文鹏强调文学史要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上,研究与写作要有世界文学这样一个比较的坐标;需要一大批人潜心去做文献工作,达到文学与文献、古与今、中与西、文史哲、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贯通。此外,陈大康对文学史写作者的贯通能力和个案研究,张稔穰对全球文化语境下中国学人应有的文化姿态等发表了意见。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总结此次会议是一次高品位的学术会议,充分显示了专家们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造诣,达到了学术交流与对话的目的;他期待着有更多的系统、科学、本色、经典的文学史的出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