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人格与社会化: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

2004-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秋洪 我有话说
社会化是个人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形成个性,获得社会角色及社会行为规范,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包括很多方面,诸如职业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等。社会化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课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人格塑造意义。在中国人的社会化传统中,道德社会化是占主
要地位的。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过去有的研究在涉及社会化时,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将作为社会化内容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视为一致的、同质的。这个前提在以前喻文化(文化传递按照前辈――后辈的路径进行)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社会中是成立的,但在以同喻文化(文化传递在同辈之间进行)或后喻文化(文化传递按照后辈――前辈的路径进行)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化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单一的、一致的。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化诸要素内部存在多种成分,它们在执行社会化任务时,难免产生各种冲突。例如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甚至6个成年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一起养育一个未成年人,教育者的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人生阅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也有明显差异以至冲突。

当前学校传道授业的内容跟学生们在家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也常常存在很大反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现实,使得人们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多样性日趋明显,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社会生活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特别是他们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发达的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以空前的速度和范围,突破家长、学校的重重包围,将互相矛盾或抵牾的信息同时传递给未成年人。因此学校教育跟社会教育的效果很容易互相抵消,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跟大众传媒中的信息也常常相冲突。如果社会化的内容严重脱离时代进步的要求,传授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陈腐守旧,就不仅不能起到教化未成年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理想教育脱离实际,使他们在面对现实时产生困惑、迷茫,导致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不信任感。可以这样说,叛逆者是教育者培育出来的未曾期望或完全不期望的花朵。要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出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误区,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从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和提高基本素质,使之逐步具备崇高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目标,是将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内化为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内部心理结构跟外部社会道德文化环境互动的过程。未成年人实现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因此,家庭、学校、社区和大众传媒向未成年人提供什么样的道德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道德学习的方向和习得行为规范的性质。如果家庭、传媒、互联网和娱乐场所中充斥极度自私、暴力、色情、欺诈、犯罪和其他越轨行为榜样,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净化环境,清理不良文化影响,消除不良文化诱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不能是空话,要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都要有具体规划、目标和检查措施。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抓好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文化精品的生产,为未成年人提供为他们所认同的、健康向上的多方面的道德人格榜样,鼓励他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公共文化活动和设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化熏陶作用。

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必然要通过道德意志体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感既与“修齐治平”这类社会政治理想紧密联系,也跟“三十而立”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些个人志向高度相关,体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道德意志中。用现代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感特别要求个人在压抑低层次需要的同时,通过社会教化,使个人的社会需要得到升华,去追求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获得一种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情感体验。道德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感情的社会化。当人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时,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做出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道德情感。任何道德选择、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模式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和巩固下来的。

未成年人的道德实践包括很多形式,最主要的实践就是他们的学习活动、接触社会和日常生活。全社会特别是家长、教师和社区,有责任在这些日常活动中,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能被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能够应付自如而不迷失自己。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和自立能力。同时,未成年人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的,要鼓励他们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敢于和善于创新,在接受社会教化,接受社会既有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创造新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改造成年人某些陈旧或过时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使年长一代能够赶上时代潮流。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文化人类学中称为文化反哺或后喻文化,社会学则称之为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有着延续文化价值、弥合代沟以及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积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将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作者为中共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