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疮疤”为杰作

2004-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樊云芳 王晓樱 我有话说

一位从内地来的旅游者告诉记者:“5年前,我来过海口,走在大街上,一幢幢烂尾楼‘千疮百孔’、‘呲牙裂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次来,最大的变化是烂尾楼看不见了,城市变得美多了。”

不要说外来者,就是海口市市民,也在深切地感受着这种变化。那些被称为城市“疮疤”的烂尾楼,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美丽的经济适用房、商业楼、高科技厂房,还有一片片赏心悦目的绿地。

经贸区取代城市的“疮疤”

25层的信达商务大厦楼型壮观,灯光配置别具一格,今天已成了海口市经贸区标志性的建筑。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它庞大的地下室与1-3层,挤满了繁华的大型商场、西餐馆、茶艺馆等,4-12层为经济适用房,13层以上是商品房――均告售罄。这幢大厦,就是由烂尾楼改建的。在它周围,一度矗立着几十幢烂尾楼,成为城市景观的最大污点,但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一个美丽、繁华的崭新的经贸区,取代了“千疮百孔”的旧经贸区。

矗立于商业闹市区的华发大厦和香港城,隔着大同路相对而立。这两座人流如织的商业大厦以及它们周围的好几幢楼,都是由烂尾楼起死回生的,现在已成闹市区一道美丽的景观。

在金盘、国科园等开发区,一些搁置10年之久的烂尾楼现在已变成了高科技厂房,长安国际制药厂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开发区因为相对偏僻,烂尾楼一度成了赌博、吸毒等违法人员聚居的“乐园”,成了犯罪活动的窝点和孳生地。而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周围覆盖着绿阴和草坪,鲜花盛开,鸟语花香,良好的生态环境令后来者直后悔自己“来迟了”。

改成经济适用房大受欢迎

在海甸岛沿江5路,记者看到了海语花园5幢10 16层高、黄白相间的漂亮公寓楼。它们是由烂尾楼改建的经济适用房。大门口的小商店店主就是这里的住户,他告诉记者 改建是从2002年9月启动的,因价格便宜 每平方米仅1626元 、房型好、绿化好,一年后还没有完工就一售而空,他很庆幸自己当时也购置了一套。

海甸岛,在建省之初被规划为高档住宅区,不幸后来也成为烂尾楼的重灾区。现在,鳞次栉比的烂尾楼大部分已像海语花园那样,整幢改建成经济适用房,而且盖得挺现代、漂亮,使旁边原有的住宅楼变成了“土包子”。据市处置办介绍,全海口市现已有140多万平方米烂尾楼改建成经济适用房,因物美价廉而大受欢迎,其中有50%以上为内地人士买走。

2003年春节,对海口市特困居民、75岁的郭柳英来说,真像做梦一样 一把新居的钥匙,真真切切地送到了她的手上。跟她同时领到新居钥匙的还有171户特困居民,他们漂亮的新家是“劳动公寓”与“富泰公寓”,是由烂尾楼改建的。2004年9月,又有299户特困居民兴奋不已地搬进了通华小区3号、4号楼。而通华小区总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烂尾楼的转化工程还在建设中,今年年底将以800套房交付特困居民使用。

明年了结“苦涩的账目”

海口市市中心有个湖泊叫东湖,一个绿阴覆盖的半岛伸进湖心把它分成两半,东半边是历来就有的老东湖,西半边加上这个半岛都是新扩展出来的,2年前这里是一片烂尾楼。说它是烂尾楼也不确切,因为它刚挖了3、4米深的地基,底部钢筋密布,年长月久后积满了臭水,还淹死了一个小孩。市政府下大力气,从别处拿出120亩地跟物主置换,又投入一笔资金把臭水坑也扩展成湖面,在半岛与湖岸上建成了一块美丽的公共绿地。如今,这里湖面碧波荡漾,湖岸景色秀丽,老人在湖边垂钓、下棋……一幅多么优美、和谐的图画

海口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是我国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至1998年底,海口市积压的空置商品房达360万平方米,沉淀资金97亿元;闲置土地3000公顷,沉淀资金90亿元;半拉子工程(也称烂尾楼)446宗,沉淀资金177亿元。海口市积压的房地产总量占全省的78%、全国的7.8%。

这是一笔“苦涩的账目”。1999年7月,国务院把海南确定为全国处置积压房地产的试点。海口市开始了一场历时数年、规模庞大、难度空前的“攻坚战”。今年9月17日,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口市委书记王富玉,在广州向众多新闻媒体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海口烂尾楼已经出售了85%,剩余15%将在明年年内全部处置完毕。烂尾楼见证了一段惨痛的、不堪回首的历史,烂尾楼的消灭,无疑地,也象征着海口市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