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理解“朝廷以为荣”

2004-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月廷 我有话说

在2004年普通高等院校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试卷(A)中,第三题阅读文言文节选自《汉书・疏广传》,其中的第14题要求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标准答案为B。显然,出题者认为选项A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原文中有“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一句,

选项A解为“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也就是说,出题者认为对“朝廷以为荣”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朝廷引以为荣”。笔者对此解释有不同看法,特提出以供参考。

首先,如果把“朝廷”理解为皇上,那么把“朝廷以为荣”理解为皇帝以任用疏广叔侄同为太子师傅为荣不合情理。太傅、少傅皆为古官。《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为三公。”这里的太傅是辅佐天子治理军国大事的大臣,属古代三公之一。但汉宣帝时并未设置此种意义的太傅,疏广所任乃“太子太傅”,为宫官,银印青绶,秩二千石,主要任务是为太子师,讲授儒家经典,并不像辅佐天子的太傅那样参与军国大事,其地位也略低于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少傅则历来是事奉太子之官。其时,少傅作为宫官,辅导太子,银印青绶,秩二千石,于太子称臣。因此,凭借此种身分和地位,让皇帝以他们为荣,岂不本末倒置。堂堂汉家天子,无论怎样礼贤下士,也不会为得到一两个大臣而沾沾自喜,并视为朝廷荣耀的。

其次,如果将“朝廷”解作中央政府,理解为一个国家政权竟然以叔侄二人同时担任一个不足十岁的太子的师傅为荣,也欠妥当,同样让人感到轻重倒置。按理应该是疏广叔侄以能同时为朝廷服务为荣才合情理。如果把“朝廷”解作朝廷上下的文武百官,理解为满朝官员把叔侄二人一时并为太子师傅、双双出入朝廷引为自己的荣耀,则更为荒唐。自古以来,宫廷便是嫉妒滋生之地。西汉辞赋家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观不肖,入朝见嫉。”钱锺书先生《管锥编》按曰“析理颇细。盖谓女之遇妒,缘其能亲君而承宠,非缘其美;士之被嫉,缘其能面君而受知,非缘其贤”。钱先生又引白居易《上阳宫人》“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王建《宫词》“闻道美人新入内,宫中未识大家愁”,进一步阐发“宫与朝为嫉妒滋生之地”的见解。“宫人”、“美人”皆贤人之象征,“遥侧目”、“大家愁”则形象地刻画出宫廷上下普遍的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疏广叔侄既一时得宠于汉宣帝,满朝文武或羡慕,或嫉妒,或二者兼有,此乃常情,但决不会有人愚蠢到把他人的殊荣视为自己的荣耀。疏广叔侄之所以激流勇退,就是因为早已看破了官场的人心险恶。从本传即可看出,疏广“在位五岁”,即对侄儿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还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疏广及其侄儿都明白,两人的荣耀是很难长期保有的。为避免荣位遭嫉,祸起不测,毅然作出了称病告老还乡的决定。

笔者认为,从文法上讲,发生误解的原因有二:一是忽视了古文的省略这一特点,二是对“以为”的理解欠准确。文言文的省略乃常见现象,故阅读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意。《疏广传》中“朝廷以为荣”的“朝廷”后面省略了“文武百官”;而“以为荣”的含义则是“以之为荣耀”,或“视之为荣耀”。据上下文应解为:朝廷的文武百官把疏广叔侄一时并为太子师傅,一前一后,双双出入朝廷,视为人生一件极荣耀的事。这里的“以为”可理解为“把什么当作什么”,“把什么看作什么”,但决无“引以为”的意思。“引”的原意为拉、牵、连。《说文》中,“引,开弓也。”“引以为荣”就是把某些值得夸耀的人或事与自己联系起来,自己也感到光荣和骄傲。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眼看着春风得意的疏广叔侄,满朝文武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二疏的荣耀与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荣耀分享的,有的只是醋意式的羡慕或虚假的恭维而已。简而言之,“以为荣”和“引以为荣”后者虽只加了一“引”字,其意却大相迳庭。

因此,笔者认为,本年度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大题14题的备选项A也是不正确的,这样一来,14题就有了两个不正确的选项,而试题又是单项选择。那么,面对试卷,考生究竟该选A,还是B?笔者认为,选B固然正确,它属于明显的错误;选A的学生或许更见水平,但结果却因此失去3分。

最后要说的是:高考试题内容及标准答案具有长年的影响,它指导、影响着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不“昏昏”,教师必须“昭昭”;教师“昭昭”,考试题必须出得科学、准确,否则师生昭昭皆无用。(作者系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