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老师的哲学课为何精彩

2004-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桑玉成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门高校公共必修课在有的学校里往往是学生们不太爱上的课,甚至还有逃课的情况,但复旦大学孙翠宝老师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却是每学期早早“客满”,而且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

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同样是“两课”却有如此大的反差,这值得高校“两课”教师深思。

在教务处开放选课系统的时段里,复旦大学的新生们总要打听 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首选哪个老师上的课 学兄学姐们总会说出这样的建议 如果你真想学点哲学,并且想从课堂上听到些人生哲理的话,就应该首选孙翠宝老师的课。于是,每学期孙老师的课都会早早“客满”……

抓住第一堂课

教了30多年公共理论课的孙老师,最看重每学期的第一次课。

孙老师的第一课都是同一个主题:“为什么要学哲学?”但是,每一次阐述所用的却是不同的论据。孙老师会从社会上、学校中新近发生过的事讲起,比如一个学生关于“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一个爱因斯坦”的提问,比如上海男排欲聘哲学“军师”等等,都成为孙老师课堂上的话题。

学生们说,孙老师上课时,举的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事,有些事就是昨天或今天刚刚发生在大家周围的,贴切、鲜活、有趣味,进而感到哲学就在生活之中。有学生说:“孙老师的第一节课就让我折服了,原来哲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有学生说:“对孙老师来说,没有什么不能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小到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大到国际风云,哲学在这里变得亲切,很生活化,让人有勇气也觉得有必要接近它、熟悉它。”

课堂紧连社会

孙翠宝认为,作为一名“两课”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让他们富有正义感、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她全力探索和积累能撼动学生思想的教案。孙老师的教案从不回避当前的热点难点话题,比如讲到“反思”的思维方式时,她引导同学“反思”法轮功自焚等事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什么是“反思”思维方式,同时也感受到“反思”思维方式的深刻性,饶有兴趣地用刚学会的方式,去反思他们碰到的各种问题。

注重课堂讨论,是孙翠宝上课的一个特点。她把理论课时缩短,结合教学内容,每学期安排四次左右课堂讨论,讨论的内容全都涉及人生问题。比如刚刚过去的一学期,她组织的四次讨论题目是 对重庆某校学生因恋爱怀孕而被学校开除一事进行“反思”;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合马克思的生平和人生目标,讨论湖南某中学老师在开学典礼上告诫学生为什么要“读好书”一事;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原因分析;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家长给学校的信中提出的“大学生是否有通病”。由于讨论题贴近生活,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用心沟通学生

孙老师始终认为,你要影响学生,就必须贴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她体会到,一个50多岁的教师要通过授课的形式影响20来岁的学生,固然有丰富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姑且不论所谓代沟的事实,就说青年学子的接受意趣、语义环境、思维方式等等,均与我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努力缩小这种差异,是提高授课影响力的关键。于是,50多岁的孙老师时常做20来岁的事情,站在20来岁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她关注着社会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所见所闻,不管是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还是热播中的电视剧,不管是电视中正在进行的歌手大赛、节目主持人大赛,还是一首流行歌的歌词。在一次讲到“人的本质”的知识点时,孙老师高歌一曲“常回家看看”,然后就歌词所体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以及人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令学生们赞叹不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