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法家张海

2004-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荪 我有话说

张海1941年生于河南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有

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在河南除了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常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书法。在为越来越壮大的文学豫军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河南书法的兴旺而振奋。其中,领军人物张海格外引起我注意。

张海在艺术上是有大心眼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有野心的人,在书法艺术上他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张海不大喜欢高谈阔论,他有点讷于言。但是,他念念不忘“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对于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艺术命根子的大白话,他有自己切实而睿智的解释:

“创新必须异于前人。譬如一个跳高运动员,他的纪录是2.40米。我要破这个纪录,不是要求我跳4.80米,而是提高一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纪录。书法艺术同理,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

这正来自他成功的实践体验。一个好的书法家,在情感类型上大多是富有激情的抒情诗人。书法是一种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借笔墨和纸,唱出心曲,表现激情,完全可以说它是抒情艺术。张海在书法中所追求的创新,也就是如何能够更充分地甚至更具冲击力地以笔墨线条来抒写心灵自由的方式。为此,他勤于思,尤其敏于行,特别善于在不断地变法革新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找到抵达心灵目标的桥和路。

20世纪80年代前后十多年间,张海潜心于汉碑简牍,主攻隶书,能够把汉隶体势融会贯通地熟谙于心的时候,他发现“写出来的字仍然是汉人的面目”,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于是,他试图在隶书的书写规范中尽可能地融入行草任意挥洒的灵动之气,以获得较为强烈的个体风格色彩。他找到了一座桥,这就是晚近出土的汉简。汉代石刻隶书、汉代简书及行草书三种书体交汇融合而形成一种既有所本又别于上述三者的新书法风格,以行草笔法苍劲飞动之气韵,写汉隶浑朴醇厚之体势,即深为书界称道的“张海草隶”。

到了90年代初,张海感到“草隶”的风格已经稳定下来,他又对自己提出避免艺术成熟而“结壳”,他选择小行草为新的切入点,把精力转移到行草书特别是小行草的创作上。1992年全国书展获得全国奖。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认为在挥洒自如中有意无意地融进了隶书与简书的笔意,融入了包括王铎在内的笔法章法,其新作的水平实际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隶书。

有行家总结说,张海书法30年有三次大的变革,形成了神清骨峻、沉雄隽永的风格,其草隶和小行草在创作上所达到的高度,为书法界所公认。这在已有几千年书法历史,在各种书体已经高度完备成熟,而且大家辈出、群峰耸立的国度,属于张海的这个“一点”“两点”,谈何容易!

艺术创造需要呕心沥血,同时,艺术创造也使生命之树常青。张海年届花甲以后,华发增多,但精神健旺,在书法艺术探索上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1998年他的第三部作品集《张海新作选》出版以后,这几年,收录新作的《张海书法作品集》,用隶书和行草两种书体写作的《汉隶辨异歌》陆续出版。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又以50余件近作举办《张海书法作品展》。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新境界的轨迹,尤其体现出创作意蕴的深化和个性特色的强化。它也揭开了一个秘密:张海所以成为书海弄潮的卓有成效的推动者,正赖于其一直立于书法艺术的潮头。

我认同张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天假以年,不信中原大地产生不了书法巨匠。这自是鼓舞同行奋发的励语,也应是对自己的警策。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追求心灵自由的表达。在当代,尤其如此。现在,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对张海的期待应有充分的信心。当然,不止是中原大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