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市场呼唤新型“学历+技术”人才

2004-10-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杨树彬新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高新技术普遍应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使各国之间即相互依赖又激烈竞争,这些有力的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向更高层面和更广泛区域迈进。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市场向高等教育要一大批有专业特长并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合格人才,来承担行业性工作。这就

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学历 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中的新空间。

市场需要学历+技术的学生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上半年公布“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加大,而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稍有增长。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技师。

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列出一道需要解开的“方程”。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教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国内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个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把办学目光再投向社会,研究市场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即高校培养什么层面的学生。那种智商高、情商低,学究型老夫子式的学生,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高度快捷的社会里不一定会有人替他买单。

前不久,国内媒体刊登一篇《怀揣大学文凭缘何踏进蓝领课堂》的文章,阐出了一个深入潜出的道理:未来市场竞争需要学历 技术的大学生来当高级打工仔。德国是“奔驰”、“宝马”的故乡,科学技术高度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偏偏重视被中国人视为简单性的劳动技术。今年德国汽车机械师认证培训班,绝大多数学员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有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为了高薪和就业,他们甘愿当技术工人。德国青年的就业观念和我们国家青年人的就业观真的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德国的经济腾飞正是靠“双元制教育”,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科技精英。“双元制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结合,培养学历 技术的专业毕业生充当主力军。

行业发展要有拔尖人才

行业状元,是行业里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垄断将是行业专业技术能否创新的关键。我们知道,著名大学的金字招牌,不是行政御封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来自于长期的文化积淀,来自于社会的普遍认同,来自于知名学者和教授。行业虽然不是大学,但行业服务的宗旨,行业生产的品牌或产品,行业的整体形象,行业的模式定位等一系列的行业形象,是否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主要来于行业高层次管理与技术方面的拔尖人才群体。

如国内知名品牌“海尔”系列产品,国外知名品牌“松下”电器均被国际公认。他们不仅靠一流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靠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公众信赖。消费者也许不知道这些品牌,是一批拔尖技术人才凝聚了毕生智慧制造出来。日本的株式会社为了留住人才,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制度,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终生都将受到企业的工资和福利方面的照顾。

校企沟通办出专业特点

加强校企沟通,就是将学校专业理论与企业的专业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得到螺旋式认识和提高,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技术的特点才能被强化张扬。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理论上来说,强化专业特点,也是突出学校特色的一种表象,因为,它是办学主体对教育规律上的某个环节的认识深化和突出。是在共性办学中,个性突出展现的一个方面。如果从实践意义上说是发现自己的办学优势,并逐渐积累,使其由一种潜质变为显性特征的过程,从现象形态上看就是在千百个同类专业中独有品格的凝聚。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国家重点大学中综合院校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理工院校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师范院校的北京师范大学;这些院校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专业学科排名榜首,社会各界争抢他们的毕业生。它显现着大学主持者理想的追求,视野上的独到,精神上的锐气,学术上的奋进。

如果说这些院校的专业特色,那就是专业方向的精华,是院校的活力。

重点大学的知名专业,是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积淀。那么一般大学,怎样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显示活力?强化专业,打造品牌,校企沟通。按市场的需求办专业,培养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精品学生靠一流教师培养

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目标要以市场为导向,为适应市场多样性,多变性的要求,专业设置与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随时都有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队伍则相对要稳定,但教师要使自己永远“年轻”,则要比别人付出千百倍的艰辛,始终攀登在本学科的颠峰。他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自己,也就是说,专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长期策略”。可见教师专业化已提到了显著的重要位置上。

在当代教育中,学校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要赢得社会的信赖。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展成熟,教育需要新的社会定位,市场需要的是“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学校要靠一流教师培养、呵护。可以说,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往只重理论教学“填鸭式”的课堂传授知识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有目标的从实践中切入,才能培养出“精品”学生。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变化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一种形象;第三次是现在,正进入人本发展阶段,教师是专家形象。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仅仅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并不能自然地成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时代教师。时代教师和一流教师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教师要面临着向专业化发展的角色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爆炸的今天,“渔”比“鱼”更重要。知识是一条流动着的河,淘汰旧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一个流淌不息的过程,所以现成知识的效益是有限的,而方法却可使人终生受益。有专家说,“素质的本质是实践”。说:“任何一种素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能力表现出来,不能表达的素质焉能言高”?重读书,轻实践,不是提高素质的正确道路。广泛参与是提高素质的主要措施,可见实践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时代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一流的教师,应该是在理论 实践的教学中成长,精品的学生应是学历 技术等于市场需求。 (作者为哈尔滨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