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2004-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2004年7月,在江苏太仓投资的8家德国跨国公司,向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交付了每位学生4万元的培养费后,如愿“抢”得了该校首届17名毕业生。虽付出了“不菲”的价格,德资企业负责人却纷纷表示“值得”。在不少院校为毕业生就业煞费苦心的今天,该培训中心却在人才市场上制造出了“卖方市场”的效应,奥秘在哪?

近年来,依托苏州蓬勃的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苏州市教育部门制订了以就业为导向、“双赢合作”为原则、实施“校企无缝对接”的职教发展战略。连续多年,苏州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政府为职教“瘦身”

“国际新兴科技城市”、“最佳投资城市”等桂冠犹如“催化剂”,使各国纷纷把投资的目光转向苏州。目前这里已有外资企业1万多家,台资企业4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91家。敏感的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立即进行广泛调研,发现“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企业的紧迫需求。

2002年,《苏州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总体方案》应运出台。围绕“就业”与“服务”两大目标,将18所职校合并组建成5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撤销了9所条件差、规模小、无发展前途的职校,其余学校则采取置换并入相关职校或异地新建等多种形式,达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的。

同时,苏州还抓紧建设国际教育园区。该区规划用地6.7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43亿元,入驻院校将达15所。

专家为学校“量体裁衣”

今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热线总是“占线”,江苏省内2.5万名考生“争夺”700个计划名额,使得该院录取分数线比省控线高出了124分。该院院长钱东东告诉记者,学院“热销”是因为有各路专家为学校“量体裁衣”,使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生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苏州职业类院校均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委员会”。学校每个专业的设置,均需通过专业建委会“会诊”;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课委会的反复论证方可实施。凭借自身优势,各校先后开设了机械、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等30多个苏州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形象设计、食品科学等20多个特色专业。

在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各校突出实践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40%。早在八年前,苏州职校就全面推广了“四证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拿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实验实训室成为“教学工厂”

走进张家港职教中心的实验实训室,宛如走进了某家工厂的生产车间。年长的“师傅”穿巡指点,年轻的“学徒”们娴熟地操纵着机器,车、铣、刨、磨,样样精通。

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是苏州职教发展中的一个创新,各校自身投入与企业资助的比例达到了1:1,建立了爱默生电气、北大方正、诺基亚等一大批高水平实验室。

各校的实验实训室还普遍借鉴“教学工厂”的职教模式,建立了综合科技教学环境,将理论学习、应用模块和工业项目有机地组合在一间课室中,并按照工业流程或技术发展的过程设计安排实验室的布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形成整体的概念。苏州工业园区职技学院已建成了力嘉模具、泰山动画、脉特科技等多个“教学工厂”。

“订单式”培养铺就“绿色就业通道”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职校定向班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就能获得800至1500元不等的报酬,毕业后一部分被送往国外进行培训,其中60%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苏州职教大力推广的“订单式”教学模式逐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苏州职教推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是采用学校各专业深入企业、社会作大量的调研的方式,从人才规格、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配套”,为企业定向培养员工。这种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已占苏州职业教学的40%,有9所学校被各市人力资源公司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由于校企建立了长久的良好合作关系,AMD等外资企业纷纷到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各校每年发放“创新基金”、“贫困助学基金”、“奖教金”等30多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